耳聽八方: (江山如「話」) 從腦退化說起

2017年9月
◇李碧如

早前閱報,看到一則報道,廿四位國際專家合作研究腦退化,得出結論是生活模式影響最大,報告列出九大風險因素,包括吸煙、抑鬱、缺乏運動⋯⋯其中令人疑惑的是,中學未畢業和中年失聰,竟然佔相當比重。

報告認為人生持續學習有助建立額外腦儲備,而這些儲備到人生後期即使出現腦損傷仍可運作。專家們大概認為中學未畢業的低學歷人士沒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吧。我卻覺得持續學習跟中學畢業並無必然關係,別說中學,就是大學畢業,也有不少人一離開學校,就與學習無緣。這些人通常沒有學習興趣,也沒有好奇心,怎麼會持續學習呢!相反,不少低學歷人士,他們自知不足,反倒把握機會學習新事物,這種有動力和自覺的學習,往往持續一生。所以,單以學歷衡量,看來有欠準確。

至於中年失聰,報告認為會令人無法接觸認知上多姿多彩的環境,因此增加腦退化的風險。我看還是在乎個人性格。中年失聰,若是後天原因,譬如意外撞擊引致,當然是很大打擊,要重新適應另一種溝通方法如手語或唇讀,的確有相當難度,那些悲觀退縮的人,很可能從此關閉自己,不再接觸外界,那麼,的確無法接收新資訊。但性格剛強的人不會服輸,他們必然努力克服困難,以另類方法與世界結連,這種人,一定能夠繼續接觸多姿多彩的認知環境。所以,中年失聰會否增加腦退化風險,還看個人。

腦退化的成因,至今未有定論,報告所列其餘因素:吸煙、抑鬱、缺乏運動、社交孤立、高血壓、癡肥、2型糖尿病,都是只要願意下定決心便可改善,所以報告的結論,提醒人們改變生活模式,以減低風險是正確的。惟獨中學未畢業和中年失聰兩項,並非改變生活模式可解決,反而在乎人的性格。性格堅強的人,處逆不驚,就是患上腦退化,也必然努力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