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游說與採納

2017年8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七、八月總是一陣陣驟雨夾雜著刺眼的陽光。

新特首上塲加上熱鬧的慶回歸活動,緊隨的是遼寧號艦隊訪港,叫一部份的港人真的好不熱鬧。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不遺餘力,一個月內已積極推動,大大增加對教育界的撥款,務求保證有志求學、成績上佳的青年人,得到不用篩選的資助,繼續在港或入內地升讀大學。此外也加添對幼兒教育的資助,補足教師的人手,使他們放心投入崗位造福莘莘學子。教育界在上屆政府怨聲不斷,現總算可舒一口氣!

減少社會的戾氣

新班子的確藉更大的親和力,如大方地與全體立法會議員吃飯,主動回應社會事件,例如紅磡工業意外,責成各政府部門認真跟進,甚至貼心地指令教師可以不因學生本年的人數不足而失去工作,特首回應提問時顯得實事求事,少了聲色俱厲地駁斥持不同意見者的言論,政府的表達,整體減輕了火藥味。無論特首的動機是甚麽(聖經中提及只有上帝才能了解統治者的心思意念),以上提到的姿勢實有助減少一些社會上的戾氣,該是利民的好開始。

改善教育、加强老師的人手是刻不容緩的,除能舒緩怨氣外,也同時讓肯努力唸書的青少年得到鼓勵,更喜見原來政策尙未推岀前,林太已與教育界人士建立共識,政府聲稱現時提岀的各項措施,乃採納自從事教育的各持份者。

理念和配套同是關鍵

研究社會政策的學者讓我們曉得:與民生有關的政策宜在設計、擬定、討論至推行各階段,廣泛接觸及諮詢民意;若能公開地討論,進行相互協調則更佳。過程中彼此游説、拉鋸是在所難免,政策涉及的範圍往往廣濶,而理念和配套同樣是關鍵。

就如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涉及多個範疇的學習困難如弱視、弱聽、自閉等)及早識別,並儘量安排把有特殊需要的學童,融入一般課室,這個政策理念上得到國際普遍的認同,香港也在多年前簽約,並定意推行此政策,但可惜與政策息息相關的各項配套,如專業培訓、強化老師人手此例丶課室管理,皆是在宣佈推行融合教育後才倉卒地、零碎地推岀,這種處理十分不理想,但在港卻頗為常見。

由以上例子可見到在釐定政策的過程中,諮詢宜更全面,最好是雙向的,讓有識之士,包括具專業知識者,可以有平台提出意見,而政府若能更有透明度,採納了某些建議也樂意公然確認,且事事以整體市民的最大福祉作方向,被諮詢者對政策的認同必然加增。除了理念與配套彼此配合外,推行政策的覆蓋是否全面丶手法是否公平丶市民對政策及自己權責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兩檢的問題

然而,政府對推動這種公開、公正的諮詢似乎也有它的限制。新政府剛上台的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高鐵「一地兩檢」的問題。律政司高調地指出,政府已預備了能滿足基本法的解決方案,但卻一直沒有透露這方案如何能疏理法律界議員的關注。是誰決定「一定兩檢」事在必行?是否有來自北京的壓力?為何政府遲遲未有公佈政府方案的大綱?政府是否想在最後一刻強行闖關?作為局外人,我們現時只能猜想,但當政府只是單方面叫人信任它,卻沒有提出任何憑據,更多的斷言,只會使人更加擔心。在重要的議題上,希望政府能盡量坦誠表達它的目的和它的困難,讓市民能夠明白,或至少同情釋法的選擇。

為宣誓釋法

香港事實上是一國下的兩制,毫無疑問政府不能有完全的自主。舉例說,人大要為立法會宣誓釋法,香港政府無權去阻止;但北京在釋法後,香港政府在釋法的行動,相信是有很大的自由。梁振英政府選擇要司法覆核四位立法會議員的資格,反映了梁先生好勇鬥狠的手法,結果雖然政府在法庭上勝了一仗,在民望上卻輸了一仗,可謂兩敗俱傷的做法。

林鄭月娥明言不會再去挑戰其他議員的宣誓,算是釋出一份善意。我們期望政府能繼續這份善意,不要在它能力範圍內刻意與泛民議員開戰。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泛民議員也不要刻意踐踏北京的底線,帶來北京的干涉,保護香港政府仍能有的自主權。

特首曾說過她會用人為才,中央政策組也會重組令其可廣納民意,這些均是叫人感到鼓勵的想法,希望諮詢基制,真會突顯政府聆聽民意的決心,並採納而非注重單向諮詢、集中游說,更冀盼社會的有識之士,如政黨領袖重新擔負起反映民意之責,減少無休止的爭論,提醒政府探討更長線的策略,監察政策丶措施推行時,所岀現的漏洞,落實以民為本,勤政愛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