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交媒體發展史

2017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趙秀華、賴秋玲、陸小顏、陳泳薇及周簡艷珍

無論身處世界任何角落,只要能夠上網,就可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聯絡交流,這是現代生活的特色。

發展歷史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發展至今近四十年。最早的新聞組(usenet)於1980 年誕生,讓數千個群組取得資訊,並互相討論科學、音樂、文學及體育消息。1991年萬維網(world wide web)創辦後,更多社交媒體出現了,例如Classmates.com 幫助舊同學重新取得聯繫。早期的用戶多通過聊天室交流,隨着網誌等社交工具出現,用戶可以建立個人主頁來分享資訊。時至今日,流行的社交媒體有:Facebook、Instagram、plurk、Twitter、Google+、Snapchat等。用戶自行集結成互動社群,透過朋友把網絡延展開去,並以不同形式來溝通:聊天、寄信、圖片、音樂、視頻、檔案分享等。

隨著手機及無線上網的普及,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成為趨勢。最早的即時通訊軟件是1996年發佈的ICQ (「I seek you」的諧音,意思是「我找你」)。現時受歡迎的服務包括WhatsApp、Telegram、skype、LINE、微信、QQ等。兩人或多人可以即時交流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視訊等。大部分服務提供了狀態資訊的特性,如聯絡人名單、對方是否在線上、能否交談、是否閱讀了訊息等。近年來,許多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視像會議及網絡電話(VoIP)的功能,令溝通更容易。

對生活的影響

現今大部份通訊科技是免費的,只要付出便宜的上網費用,就不論貧富也可以享用,因此現代人有較平等的機會取得資訊及發表意見。許多企業、機構及政客都會利用社交媒體來與群眾交流或推銷,也很重視各類反應來制定公關策略。現今的消費模式也愈趨方便快捷,用手機隨時上網購物或購票,成為潮流。
社交媒體幫助我們與親友保持聯繫、尋找朋友、或加入志趣相投的群組。流動上網帶來更多便利,可以隨時接收時事信息、找資料、詢問意見,與朋友即時分享開心或傷心經驗,搜尋吃喝玩樂資訊……。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很容易招募支持者,也有人把用不著的物品出售或贈送,減少浪費。這些都為生活增添姿釆,提高學習及工作效率,令人容易得到支援。

然而,通訊科技也有負面影響。私隱保障方面,個人資料的保安措施仍需改善。在部份國家,發放的資訊可能遭到政府監控。而且網上資訊繁多,真確性及可靠性成疑,網上結識朋友或購物可能遇上騙局。即時通訊為工作帶來方便,但有僱員被迫加入公司群組,隨時接收上司的指示,並要即時回覆,令壓力大增,沒有真正下班的時間。

儘管社交媒體的功能是擴大社交圈,現實卻有許多用戶患上「社交功能障礙」。有人「自拍成癮」,或終日不斷點擊,過份關注別人的回應,把自尊建立在「讚」的數目上。有人因未獲注意而抑鬱,也有人為了selfie (自拍照)而去整容。有人喜歡在網上宣洩情感,但缺乏面對面的溝通,遇上情緒困擾時,難以得到適當的回應及幫助。

因此,如何善用通訊科技,發揮它的優點,同時避免其負面影響,是現代人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