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上帝為先,慾望在後!

2017年6月
◇姚錦燊

《道德經》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意譯:「東西累積到滿了要及時停止。刀刃錘鍊到鋒利,就開始消鈍。金玉堆滿家中必招損失。富貴加上驕傲必招禍患。成功了就退下來,這才合乎天道!」

老子初談「天之道」(另見73、77、83章),「天」在商、周古代,本來扮演着宇宙的至高「主宰者」(上帝)角色,帝王也稱為「天子」。但在老子書裡,天的觀念已改變,主要用指「自然界」。

但是老子認為,在自然界背後應有一個不變的規律,掌管着宇宙運作,影響着人間生活,這個規律就是「道」。本章談論「天之道」怎樣影響世間的事物。

人世間本有五種值得欣羡的境遇:一、滿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二、鋒頭(揣而鋭之,不可長保);三、豐潤(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四、富貴(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五、成功(功成身退,天之道),但是順景不能長保,因為天之道有一個規律,稱為「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返回起點,盈會轉虧,虧又轉盈!

老子認為,世人若能把握這個盈轉虧、富轉貧的規律,損失就會減少,關鍵在一「退」字:成功及時退下。第44章說:「知止不殆(危險)。」但是可惜人性有一個弱點:知進不知退,貪勝不知輸!

老子從盈和虧的道理,教導人生要知足、知止和知退。但是盈和虧的「時機」並不容易掌握,止和退或會誤差,為保不受虧的最安全方法,可能便是「少私寡欲」了(19章)!

可是慾望要減「少」到甚麼程度,才不致受虧損呢?

聖主耶穌教導人生慾望的事情,卻有另一個指標:乃是再從宇宙「主宰者」(上帝)的高度,去肯定「人」的地位。

人類是上帝創造的,慾望也是上帝賦予人類生存的條件。上帝原先把人類安置在樂園裡,「使各樣的樹⋯⋯看了可喜愛(上帝賦予人類視覺慾望),做食品好吃(以及品味慾望)。」原初人類的慾望,只應依照上帝的旨意而使用,吃用上帝所「允准」的果子。

但是人類的慾望出軌,違背禁令,離棄了上帝,致使本來用以賜福和指導人類行為的慾望,變成後世的人慾橫流。老子在12章慨歎說:慾望「令人目盲⋯⋯耳聾⋯⋯口爽(口不辨味)⋯⋯人心發狂?」

慾望已變成一股使人類「狂傲」的動力,集體「背叛」上帝!

看《創世記》第二代人類該隱,當上帝「看不中」他時,他並不是先去反省行為,反而「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殺」害同胞之弟。幾代之後,又有一個名拉麥的人出來,慾望無止境擴張,要稱霸天下!

聖主耶穌教導門徒,怎樣處理生活的慾望需要?「你們⋯⋯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分界線在一個「先」字:上帝為先,慾望在後。

人類要從慾望和上帝二者,作出道德的「選擇」,而不是去追求將慾望遞減,或轉化為無慾。

真正知足生活,起點在於「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然後呢?「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讀者互動]問題:追求不斷「遞減」對事物的慾望,以及「上帝為先、慾望在後」這兩種生活態度,你認為哪一種更加積極和合理?答案寄回或傳至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本專欄從漢代語境講述福音,用中華文化思考基督信仰,歡迎回饋: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