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死亡之謎

2017年5月
◇黃小石

死也不說死

中國人不講「死」,死是不吉利的;其實連「四」都不大肯說。我們知道皇帝的死稱為「崩」,真是死得重如泰山了;諸侯的死稱為「薨」,大夫之死稱為「卒」,而一般官員之死稱為「逝」,或稱為「不祿」;又說:「君子曰終,小人曰死」,故只有一般老百姓死了才是「死」, 所以「死」是很沒面子的。

老人好好的在自己家中過世,稱為「壽終正寢」或「壽終內寢」(女人);小孩子死了稱之為「夭折」,少年人死了稱為「殤折」;為國戰死的也是「殤」,為了理想去拼了命死的是「殉道」,革命烈士也是這樣死的(革命若不成功,那他就是「伏誅」了)。和尚死了是「圓寂」或「坐化」,喇嘛死了是「涅槃」,道士死了是「羽化」或「仙逝」,回教徒死了是「歸真」,基督徒死了是「睡了」或「卸下地上的勞苦,回到主的懷抱」。

其實「死」的同義字還有許多,諸如百年、千古、作古、大去、謝世、辭世、過世、去世、撒手、捐軀、成仁、就義,甚至完蛋、暴斃、了帳、上西天、見閻王、登鬼錄、翹辮子、回老家、一命嗚呼……等等不一而足;英文字雖然比中文字多得多了,但是到底還是缺乏「文化」,他們的「死」字,只有二十幾種變化,比起我們中文的一百六十多個不同的詞字,就顯得稀少貧乏了。

雖是如此,中國人對死的體會不會比西洋更深刻,死是沒法子體會的。蘇格拉底這位勇敢服毒的哲人說:「死可能是人類最大的祝福」,古羅馬哲人塞內卡說:「我們所怕的那生命最後的一天,正是我們永恆的生日」,把死亡鍍金了,正如西諺「你若不能勝過他,不如加入他的行列」,既然我們都知道死是不能避免的,不如把它看成我們的朋友吧!被稱為精神分析學之父的弗洛伊德也說:「所有生命的目的就是死」。

死是什麼?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若我們不知道為何活在這裡,也就難以找到死亡的意義了。其實與生命公不公平有關的就是「死亡」的問題。如果生命只在墳墓的這一邊算數,生命顯然是不公平的,一個好人被壞人害死了就死了,沒有下一幕了。但是死亡的另一邊不是無神論者可以接受的概念。死亡究竟是什麼?就是生命與意識的終結嗎?人死如燈滅雖是一種合理的想法,但是我們並沒有證據知道死亡真是這樣,死亡太絕對了,只能經歷不能猜測。我們若不怕死,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死是什麼。我們不是也說「薪盡火傳」,墳墓難道不可以是一扇門嗎?這扇門通往何處呢?

基督徒看死

聖經若是造物主的啟示,祂怎麼說呢?「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墳墓不是地上的一個「洞」,而是一道門;死亡在基督徒的眼中是人犯罪的「工價」,也是最後被征服的敵人。在上帝的恩典中,死亡是:

好事─基督徒看死亡不是一個悲劇,而可以是一件「好得無比」的事:保羅面對生死的抉擇時說:他「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死亡不再是一個咒詛,而是一個祝福。

搬家─耶穌在受難之前對門徒們說:「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聖徒之死,乃是脫離那「地上的帳篷」,好「得著那個神所造、非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睡覺─在主裡死了的人,聖經稱他們為「睡了的人」,大衛禱告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凡是睡了的人,都是會再睡醒的。

歸回─我們的身體雖歸回塵土,但是靈魂卻歸回上帝:「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這裡講到上帝是人靈魂最後的歸宿。

休息─聖靈感動使徒約翰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轉變─保羅在聖靈的啟示下說:「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這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是藉著死亡成就的。死亡不是人最後的結局,聖經說人死了之後還有審判:「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這裡「復活」不是指某種「精神復活」,而是肉身復活。所以基督教對死亡的定位不是一個生命的「句點」,而是一個「逗點」。

希望的根源

無神論的特徵之一就是希望的失落。對尼采而言,神死了;同時他也說:「事實上沒有比希望更邪惡的了,因為希望只拖長了人的折磨。」信奉無神的羅素,1903年在他的《自由人的敬拜》中也表明這種無望的情懷。他寫道:「人類是一些隨機因素意外的產物。……他的出生、他的成長、他的希望與懼怕、他的愛和信仰,都只不過是原子群偶然間的排列組合,沒有任何熱血、豪情、或強烈的思想情感足以保存生命體於不朽。人類所有成就之總集,也無可避免地將被埋葬在宇宙廢墟的殘瓦碎片中。」一個沒有希望的生命值得活嗎?

無神論者可以責備基督教給人一種「假」的盼望,但是他們不能否認基督教給人盼望。無論在什麼環境裡,神應許祂的同在,祂有夠用的恩典,祂隨時的關顧,祂不變的美意,總能給人一個可以羨慕、可以經歷、不致羞愧的盼望,就是聖經中說的:「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至於這盼望是不是真實的,這需要在將來才能解明,不是現在可以辯論的。從歷史的經歷來看,兩千年來基督徒仍然持守這盼望,這盼望不是在乎環境,而是在乎上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