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穿越忙亂,回歸安靜

2017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黃鳳儀、鄧玉蘭、梁家如、蘇綺梅及周簡艷珍

早上,工作突然調動,偷閒在維多利亞公園漫步。林蔭道上,靜觀、傾聽。眼前像一個調色板,綠色從深至淺陳列,還有各種的紫、紅、黃……植物型態各異,小草從石階縫裡鑽出腦袋,棕梠高挑孤傲,大樹盤根錯節,老榕樹鬚根飄揚,路旁扭曲的「畸形」樹幹,使一切由近乎完美變得真實。生命的獨特,無可替代。百鳥爭鳴,毫不誇張。我這外行人一聽,也聽得出不同的鳥叫,怪不得雀鳥專家能分辨出七十多種雀鳥的叫聲。從煩囂到寧謐,從塵俗到心靈隱密處,靜聽內心細語,與造物者真情對話,心靈空間頓時拓展了。

天籟,具療癒力量。從無聲處聽,卻聽到心靈最真實的語言,觸動何其深刻。

進入寧謐中

多年前開始愛到靜修院住一兩個晚上,最初在摩星嶺修院的落地玻璃看海,朝霞落日,演繹生命的季節。之後來到高踞山上的思維靜院,遠觀浩瀚煙波、無涯的海洋,自覺如天地蜉蝣,人也謙遜起來,心裡愁煩,如霧消散。又愛到石澳,近距離聽潮,風急浪高的日子,如親睹東波名句「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景象。浪淘盡,是內心的紊亂與憂慮,岩石卻穩固如壘,「耶和華是我的磐石」,頃刻更為立體,默想主愛的恆久,心裡踏實。
靜修院內的布置,領我進入寧謐中。室內擺放著雅致的小植物,壁上的圖畫,有的是大自然景致,有的是聖經的故事語句,令人沉思讚嘆,願意打開心扉,迎接那偉大的存有。睡房裡耶穌懸十架、祈禱手或聖像畫等,帶我進入神聖的空間,與上帝感通。

用餐時,飯堂播放輕柔的音樂,邀請大家靜默進食,以五官感受環境與食物。聽著鬆弛的音樂、食具互相觸碰聲,看到的是面前的菜餚,聞到的是食物的香氣,嚐到的是各種味道,也感受到咀嚼時牙齒與食物的摩擦。全程投入進食,享受此時此刻,臨在進食的過程,也與自己同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多意識此刻,才可活在當下,全人投入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懂得為生命的美好感恩。

閒適的休憩

在鬧市中,享受片刻安靜,並不困難。只要渴慕心靈的淨化,閒適的休憩空間,絕對可望可即。街角公園、咖啡廳、海旁小徑,都是好去處。

享受心靈的自由

在幽靜的環境,萬物皆成可觀的對象。觀物,也是觀心,回到內心,進入無偽的情感世界,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敢於面對自己的人,勇於自我省察,對人生方有更深刻的體悟與洞見。原本的自己,也許被生活的窘迫擠壓、扭曲,在靜中挽救真實的我,就可享受心靈的自由。

註:

1.文中提及的靜修院:嘉諾撒靜修院(摩星嶺道)、思維靜院(長洲山頂道)、石澳天主教靜修舍(石澳山仔)

2. 筆者住青衣,故常到青衣公園、青衣海旁、迪欣湖、馬灣和愉景灣沙灘等地點,享受三兩小時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