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復活節 苦路行

2017年4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陳泳薇、愛倫及周簡艷珍

信徒都以親赴以色列而雀躍,復活節前後,基督徒的到訪特別多,「苦路」自然是必到的地方!

苦路共有14站

「苦路」起源於中世紀教會,為朝聖者設計禱告和默想的行程。苦路「Via Doloros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受苦的道路」。這是紀念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痛苦的一段路,路線從祂被判刑、背十字架步向各各他,到被釘十字架為止。

傳統「苦路」共有14站,這14站的事蹟,有些是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有些則屬口傳,都是仿效早期的朝聖者往耶路撒冷,憑弔耶穌當年受難地方的敬禮。耶穌十架苦路所要強調的,不單是耶穌的受苦與死亡,同時也強調耶穌復活所帶來的盼望。

五百米的苦路

全長約五百米的苦路,對於身穿便裝、運動鞋的遊人,步履當然輕盈;但對於背負十字架、頭戴荊棘冠冕的耶穌來說,卻舉步維艱。

苦路與老城其他景點的最大分別,是小徑較斜及蜿蜒,石階路又不平坦,令人更易想像到耶穌背負十字架,登上各各他山,到刑場的苦況。這14站雖然是基督教與天主教的重要之路,耶路撒冷畢竟是個背景複雜的地方,苦路兩旁除了有回教徒和阿拉伯人的民居店舖外,還有猶太人的會堂,絡繹不絕的朝聖者來自五湖四海,難得不同種族的信眾方向一致,一起走著耶穌當年走過的路。

苦路已沒有耶穌淌出的血汗痕跡,但路上的14個站和站內的教堂、浮雕,逐一展示他途經的事蹟。途中看到企在站前默想的信徒,他們看似平靜,沒被路上嘈雜的聲音影響思緒。有些站已成了學校或民居,每個站都有一個刻有羅馬數字的圓型牌坊標示,站與站之間的距離不算太遠,但遊人難免會被牌坊下的紀念品攤檔所吸引

每站一個故事

第1站 耶穌被判處死刑

經獅子門(Lion Gate)進入舊城,可見前左方側有一所小學,其操場位置便是苦路的第一站,即是彼拉多審判主耶穌,判處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耶穌受難的經歷正式展開。

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他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馬太福音27:1-2)

第2站 耶穌背起十架

這站有兩個小教堂:鞭打堂位於耶穌昔日遭羅馬兵丁鞭打的地方,兵丁後來又讓耶穌戴上荊棘冠冕,穿上紫袍;受刑堂在耶穌被綁在十字架的地方。

當下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約翰福音19:1)

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翰福音19:16)

第3站 耶穌第一次跌倒

這個地點代表耶穌由於背負的十字架太重,而體力不支首次跌倒。

因為那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耶和米哀歌1:16)

第4站 耶穌與母親相遇

耶穌往各各他途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馬利亞,她目睹兒子滿身傷痕,步向死亡之路,傷心欲絕。

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 (耶利米哀歌1:12)

第5站西門幫耶穌背十架

這被稱為古利奈人西門的方濟會教堂,以那個被迫協助耶穌背負十字架的人命名。教堂入口旁邊有一古老的石頭,據說是在耶穌往各各他的途中,將他的手放在石頭上時形成的。

帶耶穌去的時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路加福音23:26)

第6站 擦拭耶穌的臉

據說這是維羅尼卡的家,她走近正在流血、流汗的耶穌,並遞給他一張面紗擦臉。

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民數記6:25)

第7站 耶穌第二次跌倒

據說耶穌就是通過這座門被帶出城,帶到各各他山接受審判。當他經過門檻時,十字架的沉重負荷,使他又再一次跌倒。

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有許多猶太人念這名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樣文字寫的。(約翰福音19:19-20)

第8站 耶穌安慰婦女

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場面動人,聞者心酸。牆上記號為拉丁十架,刻上”IC XC NIK”,即「耶穌基督得勝」。

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 (路加福音23:28)

第9站 耶穌第三次跌倒

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就在各各他山上。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39)

聖墓教堂復活之地

苦路第10至第14站,是苦路之旅的高潮,因為耶穌經歷了被釘十字架、斷氣後埋葬,繼而升天。第10至14站都位於聖墓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內,由於耶穌在此復活,故又稱復活教堂。由於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其母海倫娜往耶路撒冷朝聖時,發現了耶穌墓的原址,於是在公元326年下令興建聖墓教堂,現存的教堂是多年來修復及擴建而成。

聖墓堂內莊嚴肅穆,教堂內除了被黯淡的燈光和四處彌漫的爐香籠罩外,還散發著濃厚的東正教色彩——現由不同的東正教和天主教宗派管理,所以不同宗派會在不同的時段和禮堂,舉行彌撒或儀式。

第10站 耶穌被剝了衣袍

剥除耶穌衣袍的教堂位於聖墓堂之外,這一站位於樓梯的頂部,紀念耶穌被押到這裏後,被剝去衣服。

兵丁既然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他的裏衣,這件裏衣原來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只要拈鬮,看誰得著。」這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兵丁果然做了這事。(約翰福音19:23-24)

第11站 耶穌被釘在十架上

位於聖墓堂的二樓右邊角落,觀看牆上的油畫,可以了解當年今日的故事,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他們就在那裏釘他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和他一同釘著,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約翰福音19:17-18)

第12站 受難和死亡

位於聖墓堂的二樓左邊,代表了十字架豎立和耶穌死的地方。祭壇上方有耶穌被釘的雕像。祭壇的兩邊是黑色大理石板,代表耶穌左右兩邊被釘死的強盜。

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
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馬可福音15:37)

第13站 耶穌屍體從十字架卸下

進入聖墓教堂的正中,放着一塊石板,很多教徒親吻。據說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後,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準備安葬。

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約翰福音19:38)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翰福音19:25)

第14站 耶穌躺在墳墓裡

墳墓位於聖墓堂的中心,它分為兩部份:前廳被稱之為天使的教堂,內室是墳墓所在地。墳墓被大理石覆蓋,上面有三幅浮雕,描述了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

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裏,就是他鑿在磐石裏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馬太福音27:59-60)

走畢全程「苦路」,只需45分鐘,可是,為世人的罪背負沉重的刑器,再加上承受皮肉之苦,耶穌當年走了多久?相信那是較世上任何街道都要漫長的路,也是讓人流下最多眼淚的路。

永活的救主

神差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降世為人,流血捨命,為世人作代罪羔羊,藉以完成神救贖的計劃。在十字架上,耶穌的生命似乎已經被奪去了,然而祂卻勝過死亡,三天之後復活,從墳墓裡走出來,成為永活的救主。

我們所信的主耶穌已經復活了!之後更升到天上,坐在父神右邊,天天為我們祈求,信祂的人何等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