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道性者,上帝永恆性

2017年1月
◇姚錦燊

本專欄從中國古代文化語境講福音,將耶穌教訓植入漢代。耶穌生於古稱大秦之羅馬帝國,時值漢朝,本文乃寫漢朝信道者,從一本載錄耶穌言行之《耶穌論語》及口述使徒教訓得聞福音,由經史入道,安身立命於上帝救恩。

老子談世事,必先扣緊天地之根源,名之曰道,然後用作人生大原則,所以說:「人法⋯⋯道。」(25章)老子以接通道,作為安身立命之處所,這個天地根源之大原則,姑且稱為道性,但是道性無邊,人性侷促,人性怎能效法道性?

《道德經》4章談道本質,借用一個「虛」字:「道沖(虛)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意譯為:道時時保持沖虛,好像永不滿溢。道體看起來淵深莫測,卻是萬物之本源。道作用於萬物時,卻將一切鋒利都挫平,紛擾都解消,使光芒萬丈歸於黯淡,令一切同化歸為微塵。這道雖像隠沒無形,其實自古已有。

試淺釋之,「道沖」,《說文》皿部曰:「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同沖)而用之。」沖原字同盅,形容道如器皿,虛空可載物。「或不盈」,盈即滿,過多了,是虛的對立狀態。「淵兮似萬物之宗」,形容萬物本源之道體深不可測。

道性為「虛」,應用效益是:「挫其鋭」,即不露鋒芒;「和其光」,即隱藏光耀,因為人性之鋒芒和光耀,是「滿」的結果。「解其紛」,使紛擾都消解了;「同其塵」,即看自己和萬物平等,不存支配之心。

但是人性怎能效法道性?

老子13章提出一個人性問題:「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

人生於天地間,就有一個我,企圖去擁有和支配萬物,作為生存方式,發揮人性,就會露出鋒芒和光耀;但是當人人各露鋒芒和光耀,天下便會紛擾。「同其塵」,實與人性發展相違背。

老子和古代智者,初因看見天地運行有如陰陽相交,此消彼長,虛會變滿,滿會變虛,就領悟到《虞書‧大禹謨》所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所以滿就不好了,必須常以虛心接物。

聖主耶穌之教,也有論此人性之「滿」心,稱為「狂妄」,實乃出於人性自是和自滿。在周公後期,希伯來民《傳道書》說出此理:「在日光之下⋯⋯世人⋯⋯活着的時候,心裡『狂妄』。」

狂妄心,乃相對於人類應向上帝所存之「敬畏」心,看《傳道書》:「上帝一切所作(創造)的都必永存(萬物含有永恆性),無所增添、無所減少⋯⋯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萬物之道性,就是上帝永恆性,乃在上帝創造萬物時所確立的,「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為永恆者,萬物出於上帝,因此也是永存。

老子雖說道性永存,但他承認,自己對道為何物,本無所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話意思是,我也不知誰誕下道來,道似乎在天帝前已有了!

如果人不相信萬物由上帝創造,那麼盈和虛、陽和陰之互轉,便要視為「有無相生」的天地本源。

人生若只能永遠處身於有和無、盈和虛之循環,自己要在有和無、盈和虛之不息張力中,不停利用此張力而不被此張力利用,再去尋覓安全落腳點。

如此人生,怎能安身立命?

人性主體,也便消失於道性中。

天地不息,乃因上帝創造了「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之天地,所以盈和虛、有和無,只屬宇宙現象,而非宇宙本體,宇宙能量因着上帝永恆性,不增也不減。

人之安身立命,乃向永恆上帝心存「敬畏」。

[讀者互動]問題:對永恆上帝心存敬畏,和處身於天地有無相生中自己尋覓平衡點,你選擇哪一種宇宙觀?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信仰交流可電傳至: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