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有愛無礙

2017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梁家如、謝陳惠珊、黃鳳儀、趙秀華及周簡艷珍

台灣屏東早晨的濃霧,仍籠罩著綿延遼闊的檳榔園,伯大尼之家的「孩子」已各就各位;洗擦圍欄、打掃園林、餵飼籠內那只懂炫耀色彩的孔雀。對於一般人,這裡可說是枯竭心靈的加油站,而對於這裡的150多名身心障弱者,這裡可說是個樂園。

常態生活賦尊嚴

伯大尼是一家由社會大眾一起教養的人性化院舍。院友被稱為「孩子」,非因他們的智能停頓於兒童階段,而是在教養的情感上,院長和同工都待他們如同自己的孩子。吃罷早餐,做畢敬拜,孩子便分組跟教保老師下田;隨著園林播放的柔揚樂韻, 進行除草、施肥、犁田等農務。美琪、麗娥和庚玟則留在室內,為客戶的定期訂單,將有機蔬菜清洗及分類,時而為乾貨食品包裝;伯大尼有些食品已奪數項金牌獎。

午飯後,孩子會到融合中心參加活動,有的上復健課,有的在園林吹風散步。黃昏吃過晚飯,已接近就寢時間。從工作賺來的薪金,院方會代為存入孩子的個人戶口。庚玟一直夢想儲足旅費到香港迪士尼樂園,去年11月,她終於圓夢。「伯大尼的孩子是天父的寶貝,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姊。」這是創辦人蘇超生延續至今的觀念。現任院長許敏政牧師囑咐服務團隊切記:「當服務對象的尊嚴被忽略那一刻起, 教養者的尊嚴已消失。」他強調,孩子不單需要護理、復健,更需要透過互動,給予在認知、情感和相處上的教養,以致讓他們可以宣洩喜怒哀樂,並過有選擇餘地的生活。

多元療育除障礙

伯大尼之家自1963年發展至今,佔地面積由五公頃擴展至現時的七公頃。雖只相當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5.5%,卻為無數障弱者帶來愛。屬輕度弱智的孩子,因得到長久悉心療育,不單有生產能力,更在台灣的生態永續發展上,有所貢獻。這裡提供動物、園藝、音樂、遊戲、景象及近年增設的馬術療育;來做義工的支持者絡繹不絕。院舍的60多位同工,包括專業社工、護理師、復健師和教保老師,每早如常,就孩子的個別需求進行專業個案綜合研判。院長在早會以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再次策勵同工:「專業,不是看到他們有什麼問題, 而是幫助他們站立起來!」他又叮嚀:「生命不單會成長, 亦會變化;要讓孩子發揮出生命的功能,必須細心關懷、逐一觀察其情緒反應與能力。」伯大尼之家曾兩度榮獲台灣「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甲等評級」及「多元就業方案特優執行單位」。根據經濟學人2016報告,台灣去年名列亞太區「精神健康融入指數」第三位,原因可見於此。

愛人如己傳承愛

許牧師自03年接任院長,許師母便伴隨在側,擔任執行秘書一職;每天巡察院舍、督導員工、關顧孩子之餘,每年更會到國外取經;院舍的百多隻羊,正是她由六隻法國有機品種繁殖所得的。孩子可享用新鮮羊奶,都拜許師母謙虛學習所賜。問到她如何在十年間迅速發展出多元療育,她總回一句:「從接任以來,我們只是聽上帝的指示;祂要我們作什麼,我們便去作,絕不延宕。」許氏二人如一體,雖年近七旬,仍馬不停蹄, 煞費苦心為伯大尼的孩子傾盡所能,在生態環保與療育的發展上不遺餘力。
是什麼愛,將眾人鄙棄的擁入懷?是怎樣的信心,能讓荒蕪之地,綻放生命色彩?如屏東綿綿的春雨,是耶穌基督捨己的愛,使挪威宣教士蘇超生回應上帝的召喚,是歷任接棒人所秉持「不折斷壓傷蘆葦,不吹滅將殘燈火」(以賽亞書四十二章3節)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