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美善如何不美善?

2016年11月
姚錦燊

本專欄從中國古代文化語境講述福音,將耶穌教訓植入漢代。耶穌生於古稱大秦的羅馬帝國,時值漢朝,本文寫漢朝信道者,從一本載錄耶穌言行的《耶穌論語》及口述使徒教訓得聞福音,由經史入道,安身立命於上帝的救恩。

宇宙生於「無」和「有」,這是《道德經》一章的宣言。老子並不知道無和有,皆由上主創造,所以便把二者的互動,看作萬物的根源(請參考上期拙文),但若按此推論,一切事物就只有相對的一面,相對便成為宇宙的終極真理。

第二章,老子繼續發揮他的「有、無相生」理論,但卻從形而上的宏觀宇宙回到人世,談論事事物物。他說,一切並沒有美與不美、善與不善、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聲(初發為聲)和音(所成為音)、前和後的分別,這些差別皆來自人的看法,並非天地的本貎。

文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醜)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頭兩句可這樣演繹:天下間,本來就沒有美和不美,自然就是美,但是當人根據自己的好惡定下美醜的標準,追求自己所認為的美(這卻不是真美),這便産生好惡之心,但好惡乃出於人的「私慾」。

至於善呢?善,本來是一種德性的自發行為,謀求自身和別人的益處,但當人人對善有了固定的觀念,變成道德教條,便會追求「偽善」,這不是真善。

似乎老子在背後,是想將宇宙本體的「真」,看作人間「善」與「美」的追求,世間禮文褥節,愈少愈好。

於是乎「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教化在於「無為」和「不言」。

結果呢?「萬物作為而不辭。」人若能參贊於宇宙的無為和不言,不自作主張,以天地的作為成為自己的作為,就是真正的「作為」了。

這裡指出一個事實,要反「本」,才能歸「真」。但本是甚麼?老子的本,是宇宙的本體。

但是《耶穌論語》卻有另一番說法。聖主耶穌也不看人世標準的美與醜、貴與賤、善與不善,卻將價值根源,歸於上帝。

美與醜怎樣說呢?「野地裡的草……明天就丟在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極為尋常的事物,上帝看為極美麗!

有關貴與賤呢?「五個麻雀不是賣二分錢嗎?但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忘記!」上帝看事物,並不依照人間價值觀;市場價值極低賤的小麻雀,也是上帝關心的對象。

至於善與不善呢?「你們……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施捨的事(要)行在暗中,你父(上帝)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故意叫人看見……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美與不美、貴與低賤、善與不善,本沒有客觀標準,但卻有一個客觀的「對象」,就是真、善、美的來源――創造萬物的「上帝」。誠如聖主耶穌的弟弟雅各說:「各樣美善的恩賜……都是從上頭……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非為上主而作的善,並非真善。

人間的善,只為迎合人間的標準。聖主說:「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意即,這些善行,在人世間都會得到合理的回報(例如讚賞),但卻得不到上主的賞賜。

因按聖主之教,人若離開上主,本質無善可言。希伯來人說:「我們……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

[讀者互動]問題:老子將美善的根源歸於宇宙,耶穌卻歸給上帝。你選何者?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精品或《耶穌論語》。信仰交流可傳至: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