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2016年9月

耳聽八方 :(人間有情) 摘下光環仍是寶
耳聽八方:(小草無聲) 此刻且停留
耳聽八方:(窗內有情) 《心痛過後》
耳聽八方 :(傳媒春秋) 美國總統選舉的媒體戰
耳聽八方 :(一線之差) 當那天我老了(二)
耳聽八方:(江山如「話」) 小小的光芒
耳聽八方:(師心童心) 聆聽咳嗽
耳聽八方:(讀得自在) 陰暗處遇見上帝


耳聽八方 :(人間有情) 摘下光環仍是寶

文/賴子通

「夢中見到櫥窗裡一個個塑膠模特兒,忽然碎成一堆,我想把它們變回原狀,便在一堆頭和肢體中尋找和砌拼,赫然找到支離破碎的自己,不禁毛骨悚然。」馮寶寶說她經常都造著同一個噩夢,每次都在夢中驚醒。心理醫生說,因為寶寶沒有童年。

馮寶寶1954年出生,父親馮峰年是當年著名的演員和導演,執導過李小龍演的《細路祥》。50年代隨戲班到馬來西亞結識了寶寶的生母,不久父母離異。寶寶兩歲半便出道,6至9歲幾年間拍攝了超過120部電影,試過3天3夜不眠不休地拍戲。1961年的《夜光杯》是她的成名作,她沒有上學,完全沒有童年生活。被譽為天才童星的寶寶,年紀小小已月入兩萬港元,在當時已足夠買一個住宅單位。寶寶這棵搖錢樹,令一度嫌棄她的生母向馮父爭奪撫養權,最後父親勝訴,可惜他始終把寶寶所賺的血汗錢輸個精光。寶寶十六歲那年,秘密傳言父親會以十萬元代價將她賣身到美國,於是她離家出走,藉乾媽的資助到英國唸櫥窗設計。豈料生母突來造訪,要錢不遂,竟說出「你爸爸根本不是你的親生父親!」的秘密。晴天霹靂,寶寶被送進精神療養院。

1977年,23歲的寶寶嫁給做金融買賣的招再強,誕下兩子。可惜寶寶對屢屢欠下巨債的丈夫忍無可忍,1986年提出離婚,但她被要求在離婚協議書寫上自己有精神病,以致失去兩個兒子的撫養權,令她幾乎跳樓輕生。寶寶1992年接觸基督教,變得積極樂觀,學懂了寬恕和感恩,饒恕了養父馮峰和生母,以及曾經傷害過她的人。1999年寶寶下嫁馬來西亞建築師翁兆泉,可惜13年後和平分手。

2013年3月,寶寶主動跟隨李炳光牧師的循道衛理佈道團,到美加巡迴佈道,出發前,寶寶仍憂慮漏帶漏服那一包包的抗抑鬱藥。李牧師就挑戰她說:「你憑信心,我和你一起禱告,把它戒掉吧!」從此,她斷了已服18年的藥,也向抑鬱告別。寶寶近年積極修補疏離的母子關係,相隔十多年,毅然出山接拍電影《媽咪俠》,因為該片副導演正是其長子招啟宗。

兩段破碎的婚姻、兩次自殺不遂、兩次淡出影視圈……直至投進基督大愛的懷抱,寶寶淌著歡欣的淚水,向「舊我的馮寶寶」言和道別。Petrina摘下光環,出死入生,淡泊中仍見高貴寶氣。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小草無聲) 此刻且停留

文/陳兆儀

快樂是活在此時此地此刻,把今天當作人生最後一天來活。

此時,桌前的杯子冒出熱氣;此時,窗外的樹在風中起舞;此時,吃一口甜餅吧!身前身後無人,靜坐窗前,閒淡安逸。下雨了,樹在風雨中舞得更起勁了,舞給漸漸暗下來的天空看,不怕日之將盡。桌前的書頁隨風掀動,紙聲沙沙,風聲索索,風雨下的小蟲小鳥躲哪兒去了?大概牠們早已習慣了生命的無常,不習慣的是人們。

無常使人恐懼。憂慮浮現,心思意念即被牽扯到明天,或後天,及將來的將來。回來吧,眼前一切方為真實。

喝一口熱茶,輕歎一聲,世事豈可盡如人意呢?明明平安歡愉,但意外臨到,殺你一個措手不及。事前並無向人先發警告,更別說要徵求你的同意了。然而身處逆境,也不是百分百的壞事。

逆境、意外、艱難,讓人深深體驗耶穌所說的話:離了祂,人甚麼都不能作。面對痛苦,人連吸一口氣的心力都沒有。一顆心被挖掉了,空了,卻出奇地沉重,拖著你的靈魂體一直墮落,下墮漆黑無底深淵,漫長如永恆,苦難何時盡頭?

這是非人所能理解的艱深課題,交回給神吧。

既然人的腦海測不透,想不通,那麼就徹頭徹尾地體驗一下吧!矛盾的是,往往通過痛苦,人才學懂抓住神,倚靠神,才親眼得見神,觸摸神,聽見神聲聲溫柔耳語。關鍵是痛苦,此外,並無其他途徑。也只有神能透過艱難險境,賦予人奇妙的平安,充滿盼望的期待,及難以言喻的喜樂。

此時我雙手輕握,發覺自己在傾訴,發覺自己身心舒暢,也發覺窗外的雨停了,風止了,遠處一盞街燈亮起,小蟲爬出來唧唧鳴叫。

我把跟前的茶一飲而盡,又溫柔地合上書本,把窗關上。是時候預備晚餐了,卻捨不得與父神靜坐片時,享受甘甜無比的時光。人生缺不了吃喝、工作、玩樂、安睡,一如缺不了為我們擋雨遮風的慈愛父神。祂讓我們的人生在去而不返前,無端受苦時,由荒謬變得深具意義。雖然意義未明,但此刻,有祂陪伴,就感安然、放心、愉悅。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窗內有情) 《心痛過後》

文/樂人

年僅七歲的小美是醫院診所的常客。小美的情況並非是受到單一性的疾病所困擾,而是被接二連三的連鎖疾病纏繞。多年以來,每次陪同小美應診的,都是她的爸爸。後來,我們也了解到這是一個單親家庭的情況。小美爸爸對女兒是十分關注和愛護。小美雖然患病,但爸爸從不表現溺愛或要事事遷就她;反之,對小美的行為表現,都有合理要求和規矩,可是並非嚴苛!所以,七歲的小美在言談舉止方面,都表現得成熟、懂事而且獨立和堅強!

不幸,噩耗又再出現。小美再被診斷出患上另一種疾病,以致左眼視力變差,若不儘快進行手術,便會導致失明。消息對於一位長期承擔著要照顧患病孩子的單親爸爸來說,實在是壓力重重。「醫生,我真是受夠了!怎麼可以讓孩子承受這麼多疾病?」小美爸爸一臉落寞沮喪,實在難以接受這種打擊,種種負面思想和問題繼而出現。「會否做完手術後,又有另一種問題產……生?」我還來不及回應他的提問,他又急不及待地問:「如果做完手術後,又會出現另一種疾病,倒不如不做手術也罷了!我絕對不能讓孩子再冒險下去……」小美爸爸內心的痛,令他難禁,流出男兒涙。

面對如此困難、痛苦的情況,無論有多堅強的人,都有脆弱的時候,總有心力交瘁的一刻。這使我想起前幾天的奧運單車比賽,代表香港出戰的運動員李慧詩在凱琳賽事中,與其他車手發生衝撞,在賽道上摔下來。這一摔便把她過去四年訓練的辛苦血汗,瞬間付諸流水。失落奧運獎牌後,李慧詩遺憾地說:「……我個心好痛。」相信每個香港人在電視直播中,當看見李慧詩掩面痛哭的一刻,都不禁難過心痛!但她並無摔掉勇氣和信心,並且堅持會繼續努力踏上下一個里程碑!深願小美爸爸也能像李慧詩一樣,在憂傷、心痛過後,能重新振作,與小美繼續努力,支持下去,為小美作出明智的抉擇,繼續接受適切的治療!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 :(傳媒春秋) 美國總統選舉的媒體戰

文/老冠祥

2016年是美國的選舉年,總統候選人除了使用傳統廣告、發表競選演講,以及馬不停蹄下區拉票外,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社群媒體的使用。

在美國兩大政黨正式支持該黨的總統候選人之前,4位宣佈參選的候選人中,有3位候選人,包括泰德·克魯茲、蘭德·保羅及希拉里·柯林頓,都選擇透過互聯網的「推特」,宣佈參加總統大選。

民主、共和兩黨的總統候選人,也常在互聯網上「火併」。2016年6月9日,希拉里競選團隊在「推特」上公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支持的視頻。希拉里表示「準備上路」,特朗普立即在「推特」上「反擊」稱:「奧巴馬剛剛宣佈支持騙子希拉里,他想要讓奧巴馬政權再延續4年,但其他人並不想!」僅5分鐘後,希拉里就發「推特」回應:「刪掉你的帳戶。」這句話紅爆社交網路,轉發近40萬次,點擊近50萬次,成為希拉里競選活動中轉發數最多的一條「推特」,可見社交媒體的威力。

善用社交媒體,使特朗普節省了不少廣告費。希拉里在電視廣告上,已經砸下超過5,000萬美元,而特朗普全靠社群媒體撐場,到今天為止還沒有花1分錢。彭博政治(Bloomberg Politics)專欄分析師Ken Goldstein指:希拉里在未來三周,將花費3,200萬美元在奧林匹克競選宣傳上。

在數位世代,年輕一代資訊取得,多以網絡為主。社群媒體上的海量訊息,成為掌握選情非常關鍵的資訊。透過有效收集和分析這些資訊,可有效地讓候選人瞭解選民結構、鎖定特定目標族群、幫助選民溝通,及有效投放廣告。新時代的選戰,社交媒體已不可缺少,而網絡選舉策劃高手,更是新世代最有前途的人才。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 :(一線之差) 當那天我老了(二)

文/陳慧忠

白居易的燕詩中,安慰那在乳燕成長離巢之日,兩老空巢獨守,不勝唏噓的心景。聊聊數句,已把天下間老年人被年輕人遺忘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聖經‧傳道書》12章1節)

靜思所得,有那麼的一天,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又開始撫育他們的下一代時,就是我們老去的一日。長江後浪推前浪,本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如此。原來每個人都會老,有那麼的一天,當我們真正的老了,一切不在掌握中,亦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那可能已不再是原來的我。

我親愛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當我不小心把飯餸濺到衣襟上,又忘記怎樣繫鞋帶時,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餵你吃飯,怎樣牽著你的手教你繫上鞋帶,怎樣耐心地把一匙又一匙的飯送進你的嘴巴。請諒解我的無能為力只不過是有心無力,好像你了解你那正在成長的孩子一樣。如果有這麼一天,當我不自覺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大家早已聽膩的話題,請耐心地聆聽,好像小時候的你,也曾央求我在床邊不斷重複你百聽不厭的故事來伴你入夢。又如果有一天,我需要你為我洗澡時,請不要怪責我,還記得你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地哄你洗澡的情形嗎?當我有一天,對新知識、新事物好像一無所知的時候,請不要嘲笑我,記得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幼稚的「為什麼」。當我手腳不由自主,力不從心時,請你扶我一把,就像你小時候學步時,我攙扶你每一小步一樣。如果有朝,當我言不及義,又忘了在說什麼的時候,請不要不耐煩,其實大家談甚麼不重要,我只想你知道我需要你作伴,我需要你聆聽,好像你的孩子纏著你,便覺得安慰一樣。

當你看著你那年華老去、正在踏上歸途的父母時,不要悲傷,不過我請你站在我身旁,就像你剛開始人生旅程時,我對你的陪伴一樣。若你記得當天我怎樣引領你走出第一步,請你今天也陪伴我走完我的最後一程。我希望你可以回應我曾經對你付出的愛心和耐心,我相信你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孩子,我愛你。(完)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江山如「話」) 小小的光芒

文/李碧如

偶然看了一套十集的日劇《螢之光》,劇集播影於2007年,今日看來卻並不過時。片集講述一個平日不修邊幅,寧願窩在家裏也不想談戀愛的「乾物女」,怎樣墮進兩個俊男之間愛的漩渦中。單看戲橋,不過是普通白領麗人搞笑通俗劇,但看下去,卻很有吸引力,能夠引發很多思考。

看來,日本女性的確愈來愈獨立,正因為她們都能在職場上打拼,經濟上不需要倚賴男性,所以才能灑脫地做其「乾物女」。而且,她們對婚姻也不再無限容忍,離婚在日本應該十分普遍。戲中男主角高野部長和好友二木,都是婚姻失敗者,而且都是由女方主動提出,男方無奈接受。雖然劇情或有誇張,但顯然亦反映出社會實況。

劇中高野部長可說是絕世好男人,他愛整潔,自己動手煮食,會把襯衣熨好,那種纖細是很多女性自嘆不如的。更重要的,是他對女主角雨宮螢的包容接納,看著這個邋邋遢遢的乾物女愛上俊俏男同事,他鼓勵她、支持她、指導她,默默地在背後促成他們,即使自己其實暗暗地愛上她。這個角色在當時迷倒萬千影迷,網上評論有不少女孩子高呼:「我的部長在哪裏?」最妙的是,竟有男網民說:「我也想找個部長!」所指並非同性戀那種,而是想找一個能同樣無限包容自己缺點,在需要時支持、鼓勵自己的異性。

是的,許多人尋尋覓覓,想找一個能做知己良朋的愛侶,可是,在真實人生,要找到這樣的另一半談何容易?現代人只知道要求對方包容接納自己,卻不懂得反求諸己,所以才會出現怨偶,才會有高離婚率。唯有虛己,才能學會以恒久忍耐包容的愛,去愛身邊人。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師心童心) 聆聽咳嗽

文/曹綺雯

最近聽牧師講道,題目為:愛,聆聽。

我們每天一定聽到不少聲音,可是,只聽到聲音,不算是「聆聽」。牧師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剛在早上崇拜講道時,前排有一人在坐席中咳嗽好幾回,這聲音,全部會眾都聽得到。咳嗽,是聲音,坐在周遭的人可以恍若聽而不聞:咳嗽嘛,尋常事!又或許自己拿出口罩來,以防受傳染;也許有默默禱告,希望他喉嚨舒服一點的。而牧師看到他身旁一位應是彼此不相識的人遞給他水,問他:「要點水嗎?」他喝了水,好了些,但待一會兒又再咳,那旁邊的人遞來喉糖,說:「吃嗎?」牧師說:這就是「聆聽」,聽到聲音背後的含意和別人的需要,並盡力地真心誠意地回應,這才是「真聽到」。

聆聽,還需要耐性和時間。偶爾翻看自己一篇舊作,輯錄於雅典文庫《七弦》。雖寫於二十年前,此刻依然深有同感。篇名〈聽聽她說話〉,說的是一名學生因為害怕母親,每天寧願流連學校遲遲不願回家。於是我約見這名學生家長。文中如此記述:「這位家長一看見我,還沒坐下便開腔了:『孩子長大了,就不再喜歡跟我說話……』接著她向我解釋自己如何教養孩子、如何細心、如何善導、如何好言相勸。她滔滔不絕地説了差不多二十分鐘。待我有機會提出不同的見解時,她又立刻用自己的理由、自己的處境去反駁,替自己申辯。我心想:『你根本沒把別人的話聽進心裏!』待她真的把話說完後,我坦白地告訴她我的感受。她很驚愕地望著我,她說她不知道自己說話既快且急,又不容別人打岔。我告訴她:『妳的女兒心裡有很多話,也著實想跟妳說,妳願意給她一點時間,聽聽她說話嗎?』」

聆聽,也需要謙卑。謙卑地聆聽別人的觀點、理據和難處,才不會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不聽或沒有聽懂,或聽後完全不理會,便容易陷溺於以我為尊,獨斷獨行。這將造成人際的僵局,對方或沉默或對抗――終有一天,離開。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定名《傾聽》,她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說:「兩岸三地的人如果都能放下既有成見,相互『傾聽』,就是最好的功課。」此刻,不管人與人之間,甚或政府與人民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都需要真正的聆聽。

當然,牧師最後提醒我們,世事難解,紛亂時,謹記聆聽神的話語!

Back to Top


耳聽八方:(讀得自在) 陰暗處遇見上帝

文/吳思源

「我曾在陽光裡遇見上帝,但更多時候在陰暗處遇見祂;不是在世界的優雅完美之處,而是在充滿韌性的人類靈魂中,在人覺得生命縱使充滿苦楚與極度的不公時,還擁有著覺得生命值得活下去的能力,我是在這種韌性和能力中遇見上帝。」《約伯記釋讀:當好人遇上壞事》哈洛德‧庫希納 著

三十多年前,美籍猶太教拉比哈洛德‧庫希納寫了《當好人遇上壞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ed to Good People),風行一時,為無數受苦者帶來心靈的慰藉。最近他再出版了另一本書,中譯本的書名差不多一樣,也是《當好人遇上壞事》,只是仔細一看,原著英文本是單數的“When Bad Things Happened to a Good Person”,因為今次他寫的是《聖經》中舊約人物約伯。

苦罪懸迷,不單是個信仰問題,也是個存在的問題,幾乎世上每一個人或早或遲都會問:為什麼世上有苦難?為什麼苦難發生在無辜的人身上?哈洛德‧庫希納也親身經歷喪子之痛,他的小兒子亞倫(Aaron)就是因為患上早衰症,十四歲便離開了世界。而庫希納身為父親,就是無助地目睹愛子自出生後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這份錐心的切膚之痛,是他第一本著作如此具說服力的原因。

不少衛道者抗拒庫希納的書,因為他筆下的上帝不是那麼無所不能。他說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但受造世界卻在虛空之下,充滿無常和隨機性,意外和疾病可以隨時降臨,好人和惡人,義人和歹人,有同樣的機率中招。上帝彷彿束手無策。

但為什麼他仍然相信上帝呢?一位「無能為力」的上帝,又如何成為世人的拯救和希望?這本新著作帶領我們從仔細閱讀《約伯記》,逐步推敲,撥開迷霧,終於再一次看到上帝。

Back to Top


2016年9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