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服務:沉溺賭博中的出路: 基督教互助輔導中心

2016年9月
文/李洋

1

前言:

中國人的賭博歷史悠久,可以說是好賭成性。香港賽馬會更以全港最大慈善機構自居,標榜是為社區教育、弱勢社群服務,無形中將賭博合理化。美其名為「博彩」,自然好賭之人亦以「慈善家」為名。香港的賭博文化扭曲了社會對「賭博」的觀念,本末倒置,以賭博倡導社交和慈善,提供甚麽社會資源、建設社群來掩飾,但大家逐漸意識到「賭」對家庭、社會遺害深遠,確實令無數家庭受害,無奈這好賭歪風在社會中仍不斷擴散。

基督教互助輔導中心成立:

全港共有十一間機構,設有戒賭或相關之輔導服務,而「基督教互助輔導中心」是其中一間,於2004年成立。中心的設立源於一位宣教士,他向當時沉溺賭博之的士司機傳福音,其後成立團契。部份司機信主後,更立志向同行傳福音,希望能在互相鼓勵和支持下幫助同行脫離賭癮,因而成立了互助戒賭中心。其後董事們體會到,賭徒家人為最直接的受害者(immediatevictim),且因為種種文化背景及面子問題,不敢面對賭博帶來的傷害,而且更不會主動求助,故此在2010決定將「互助戒賭中心」除去標籤,為的是能進一步接觸社群,拉近社區之間的距離,故正式易名為「基督教互助輔導中心」。

成立家人熱線

人心是軟弱的,往往為了尋求感官刺激的滿足,而沉溺某種嗜好。「賭」可能讓人有追求自信、權力/能力、安全感、自我價值的提昇等類錯覺所吸引。賭徒每每在贏錢時,頭上都彷彿有一個光環,這個光環帶給他們一刻的滿足,在心理上造就了他們這種非理性的「強逼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s)。後果往往是債台高築,在不情願的狀況下,請求家人代為償還債務,泥足深陷者更會騙取家人金錢。每當錢財到手便再去賭,誤以為可以本利追回,可以償還家人所付出的。這個追賭過程(chasing),正正就是病態賭博的形成。家人為了親情,一幫再幫,卻不知道自己亦成了促成者(enabler),就這樣促成病態賭博的延續。

中心內接聽電話的同事們,聽到來電中有泣不成聲的母親、有沉默寡言的父親、有面臨離婚邊緣卻無助的伴侶、有堅忍不拔且不斷容忍的家人、也有怒不可遏的親朋戚友……等。他們在電話中情緒波動,內心經過連場掙扎後,才提起電話求助。他們往往只關心賭徒的心理狀況,卻忽略了自己在面對危機所承受的創傷與壓力。

以下情況可自行檢測壓力是否已到臨界點:

如在以下問題中,有三個以上答案答「是」,表示已達臨界點,需要尋找專業輔導。

無時無刻聽到配偶或親人需要還債,你感覺無力,但又不能夠拒絕幫忙;
令人感到撕裂的矛盾,因為欠債的是你的摯親,你感覺有無盡的義務去幫他/她,但另一方面,你又因為感到對他/她的行為討厭、厭倦、失去信任而內疚;
社會道德給你的無形壓力,對摯親的「不離不棄」,確實令自己透不過氣來;
沒能力幫忙,但又被債主滋擾;
怕丟臉,不能與朋友,親人訴苦;
孤單、恐懼、焦慮、不安和憤怒,有時候甚至感覺自己是「錯」;
失眠、憂鬱;
其他難以言喻的經歷。

輔導中心視家庭為一核心體,而每一位家庭成員為一元素,如果其中元素失衡的話,其他元素亦跟著失衡。例如情緒管理失控、關係出問題,也會影響兒女的成長。故此關顧家人創傷帶來的後遺症、下一代的教養問題及調理促成者的心態,是首要任務。有見及此,本中心定期為家庭及有需要人士,透過小組討論、研習,以及彼此安慰、鼓勵來互相支持。

基於上述原因,中心在2013年開始推動關顧家人情緒和成立家人熱線,並且與設計師合作籌劃,設計「你能坐視不理嗎?一個人被忽略,十五人受累」海報。希望透過海報喚醒大眾市民,「賭」是不能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藉此呼籲各界人士參與中心的行列。

智醒新一代

許多賭徒在文化習俗、家庭背景的薰陶下,自小已賭博。根據香港理工大學2012年對香港人參與賭博的調查(The Study on Hong Ko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Gambling Activities)發現,其中有可能成為病態賭徒(possible pathological gambler)的年青人的比率為1.8%,比起有可能成為問題賭徒(possible problem gambler)的1.4%高。在價值觀和與家人的關係、面對環境壓力的適應上,都顯示和與參與賭博有關。全港並沒有針對學生的防治賭博教育,而政府給青少年賭博的合法年齡,又界定在18歲的年輕範圍。中心洞悉此危機,故在2012年初申請平和基金,邀請媒體公司製作「智醒新一代」短片。透過短片、學校講座和小組討論,在校園推廣預防沉溺行為和防治賭博教育。

「智醒新一代」講座目的,為引導年青人拒絕賭的誘惑,及了解個人成長需要,而講座前後都同樣做過以下的問卷調查:
1.有智慧與醒覺拒絕「賭」的文化。
2.在價值觀上,與家人維持良好關係,保持溝通,比任何物質的追求都重要。
3.對賭博贏輸的比率認知。
4.明白自己的成長因素。
5.對壓力的承擔。
6.對賭博禍害的認知。
7.對沉溺行為的認知。
8.強化學生在困擾時尋求協助的需要。

調查得出來的結果,是值得鼓舞的,年青人在講座前、後,對以上的項目都有明顯的認知。調查結果請參考輔導中心網頁(http://caccl.org.hk/wp-content/uploads/10year.pdf)或閱覽十週年年刊。

如對輔導中心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3867833。

2016年9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