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學,遊學,老師也在學

2016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趙秀華、兆輝、程真、何國鴻、 陸小顏、凌美屏、周簡艷珍

北京八達領長城,筆者留影

北京八達領長城,筆者留影

我相信作為老師的人,多懷著理想;然而,沉重的工作,容易令人感到身心俱疲。作為老師,充電確實重要,而遊學可以讓人感覺輕鬆愉快,且能邊學習邊旅遊。

這些年,我去了幾次遊學,每次皆達到不同目標,並可深刻體會東西文化的特色。有些是修課,得遞交遊學報告,還需要一定的學術討論和反思;有些則是寓旅行於學習。我曾去了中國內地好幾個城市,訪問教會和神學院,也到過歐洲學習和訪友。

遊歷中國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獨特文化和歷史背景。兩年前造訪北京,那是元、明、清朝的京城,也是現今中國政府的首都,歷史厚重。天子腳下的都會,自有一番氣派。中國國家宗教局位於醇親王府,清末代皇帝溥儀也生於此,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當天我們一行人被邀入府內參觀,該建築物保留了許多清王府的原來建築結構,紅門灰瓦、畫棟雕樑,氣派萬千。踏進府內就彷如走進歷史長廊,看到清王朝二百多年歷史的興衰。

巴塞爾神學院

巴塞爾神學院

北京大學把從前的基督教燕京大學併入大學校園,成為其中一部份。那舊建築物,見證了來華宣教士的勞苦,對多難中華民族的憐憫及對上主付託的忠誠。一面走一面沉思,心存感激。建築物經過時代變遷,用途或許會改變,但宣教士的事跡已深植人心。基督教在華人社會已開花,目前中國官方數字顯示,基督教信徒約有四千萬,然而,這還是十分保守的數字,估算實際信徒人數遠超於此。苦難民族需要上主!在人生苦無出路處,與永生神相遇,雖然歷盡艱辛,卻是何等地美!

西方文化

換個鏡頭,走入西方世界,卻是另一番景像。香港的優勢,就是因為曾是殖民地。英語教育的普及,為我們這小島上的一群「遺孤」,帶來了更多機會,得以認識西方思想的價值觀及源流。筆者有幸到歐洲學習,親身體會西方人對文物保育的認真,把現代生活與古建築物融合一起。新舊對比,相互輝映,創新卻不忘舊,既具前瞻性,亦給歷史留有一份尊重。這是西方社會的包容文化,或許也是思想革新的動力來源。

訪歐時參觀了瑞士的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該校成立於1459年,有近六百年歷史。著名的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也曾於此任教。那天,坐在古典的神學院中,看著巴特的塑像油畫,聽該校老師娓娓道來學校歷史,與及巴特的神學觀及逸事等,彷如置身於巴特的課堂,與巨人對話,好不愜意!

終身學習

若「終身學習」對一個普通人適用,那麼對老師就更為重要。長年累月的付出,總有枯歇的時候。能暫且放開繁重的工作,往外遊學,既可以放鬆身心,享受一下慢活的日子,亦可補充能量,對個人與教學相得益彰。至於如何選擇地點?觀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那就得看各人需要。筆者選取神學,是基於興趣,也配合個人所長。將心理學和神學結合,使之成為既實用又能助人助己的學問,那是筆者的抱負。能成其好事,固然高興;即或不然,也能獲得過程中的種種歡愉和學問。

(筆者為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兼任心理學導師)

其他專題文章

專題:(社論) 愛─最具威力的教育
專題:尊師重道
專題:我的教學理想
專題:最重要的學習─生命優次
專題:良師導我前行
專題: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專題:教學,遊學,老師也在學

2016年9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