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大嶼山何去何從?訪問「守護大嶼聯盟」

2016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趙秀華、鄧玉蘭、賴秋玲、謝陳惠珊、周簡艷珍

R160804a_鄧玉蘭-Priority-photo

反對東大嶼都會橫額

反對東大嶼都會橫額

大嶼山發展全面睇

大嶼山發展全面睇

七月份,天文台持續發出酷熱警告。七一遊行在32度的高溫下,氣氛沸騰。俯瞰香港軒尼詩道,窺見一幅長40米、濶3米的「反對東大嶼都會發展」橫額朝天展示,浩浩盪盪的遊行隊伍如蟻群。

為何反對「東大嶼都會」發展的聲勢,如此浩大?我們訪問了由五個民間及保育團體組成的「守護大嶼聯盟」(下稱「聯盟」)作深入了解。聯盟成立於2014年,目的為讓公眾了解大嶼山的歷史發展,及自然生態與社區的關係,致力從民間角度探索大嶼山的未來路向,冀盼與公眾一同守護香港最後一片淨土。

政府於2004年提出,以自然永續、保持本土特色、改善本土經濟與民生為發展大嶼山的方向;而於2014年,則宣佈將大規模開發大嶼山及其周邊海域。聯盟指:「政府今天的發展策略,與多年前訂下的方針背道而馳。」

徹底破壞海洋生態

「大澳永續發展工作室」是聯盟成員之一。是訪當日,創辦人黃惠琼與一群義工,把色彩繽紛、以木製成的十多種魚類吊飾,懸掛在軒尼詩道的一個「安全島」上。「為何聯盟特別反對發展東大嶼都會?」黃惠琼洩氣答道:「這將會是一條不歸路!建造『中部水域人工島』需要填海1,200至2,400公頃,面積相等於24個坪洲。填海所帶起的淤泥,將會污染水質,令大量魚類死亡,中華白海豚數量將面臨銳減!」有海洋生物學者曾指出,如此的填海幅度,會令水流湍急,影響可及維多利亞海港,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破壞。

多樣物種面臨死亡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香港境內約七成兩棲及爬行動物、六成蜻蜓品種及逾半蝴蝶品種,都可以在大嶼山內找到。聯盟指:「在大嶼山14處增設康樂及旅遊設施,是鼓吹大量旅客前來娛樂及消費;這樣做既照顧不了區內持分者的需要,亦妄顧大自然環境的承受力。」致力研究牛科生態的「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也是聯盟成員之一。代表人Loy說:「現時全香港只剩下120頭亞洲水牛,嶼南一帶的濕地,都是牠們棲息與繁殖之地;濕地環境的變遷,將令牠們面臨滅絕的威脅。」

情繫大澳的黃惠琼則為昂平360吊車,將延伸至大澳而大感憂心。她無奈地嘆道:「吊車空降在紅樹林濕地一帶,不單破壞景觀,更會滅絕多種生物!」紅樹林既有過濾污染物的功能,亦與濕地的各種生物,有互利共生的關係。聯盟指:「現時大嶼山部份土地,已被地產商收購、囤積。不少綠化地帶、海岸保護區及濕地已被堆填,未發展已造成生態破壞。建議政府在土地規劃的管制上,收緊監控。」

「獨有風情」變「倒模之城」

發展東大嶼都會,打造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有何壞處?黃惠琼反問:「為何遊客喜歡到大嶼山?因為『人無我有』!大嶼山多年來吸引遊客,只因它擁有本土文化;蘊含人與人、與生態、與歷史、與節日等關係。香港有14套電影曾在此取景,現時新界鄉郊已逐漸消失,若將僅有的本土寶藏,打造成一個『倒模城市』,香港只會變得『區區無特色』,在旅遊業競爭上,更遜於鄰近的東南亞國家。」

成長於大澳的她,又說:「大嶼山部分景色可媲美瑞士,若將它發展為一般的度假區,在競爭上,絕不勝於中國大陸;現時低於1,000人民幣的消費,便可到東莞享用五星級酒店,包括按摩、溫泉、水療等的兩天團。大嶼山既沒有天然溫泉與之競爭,為何要以人工建設,取代可媲美瑞士的景緻?」政府將天然島變為人工島的策略,是智是愚?惠琼促請政府三思。

打造美好將來?埋沒下一代?

對於政府宣稱「發展大嶼山可帶來30萬個就業機會,並為下一代提供多元出路」;聯盟另一成員、「環保觸覺」代表人Mark回應:「按政府的計劃,未來的大嶼山只能提供單一就業機會,因為工種只集中於酒店、零售、飲食、旅遊等服務性行業,並不提供多元出路。」80後的他認為,服務業只是向資本家出賣廉價勞力,年輕人並無法充分探索自我,發揮個人潛能。

為維生儲備?排放廢氣?

大嶼山有七成面積屬於郊野公園,茂密的林蔭,除了擔當空氣淨化的重任外,亦為繁忙的香港人提供喘息的空間,是香港人維生的重要儲備。「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曾說:「每個人都需要美景,如同需要麵包,需要玩樂的空間,也需要禱告之地;大自然既為人類身心提供能量,亦能療癒心靈創傷。」盼望政府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忽略人類精神上的需要。

政府稱大嶼山未來的交通,將會成為國際旅程的重要樞紐;港珠澳大橋可連接深西及深圳灣公路大橋,再連接深圳及珠三角地區,以至廣東西部;連接性增強後,會促進人流、物流及經濟活動。聯盟指:「打通了這些跨地域的交通脈絡後,加上機場第三條跑道的運作,陸空交通流量增加,只會造成高碳排放,亦間接加速全球暖化。」政府現時正研究開放島上更多封閉的道路,並增加區內停車位及發放的士牌照。

經濟發展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由於香港位於珠江出口,粵港政府屬下有環保小組,自2000年便開始研究,如何改善珠江三角洲的水質。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沿岸仍在接收數以噸計、從珠江漂來的垃圾,承受著無可避免的污染負荷。摧毀容易,融合難。一個偏重經濟發展的國家,或許只會孕育出物質追求、唯利是圖的自私文化。與其著力改善水質,不如著力改變人民素質,以此為國家發展的長遠策略。

相關資料:
「守護大嶼聯盟」http://www.savelantau.org/
「香港水質資源中心」http://wqrc.epd.gov.hk/tc/overview/main.aspx

其他專題文章

專題 : (社論) 兩極之間 • 取之平衡
專題 : 天然寶藏大嶼山
專題:從《聖經》看土地永續
專題 : 大嶼山何去何從?訪問「守護大嶼聯盟」
專題 : 「大嶼山發展計劃」知多少?

2016年8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