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通識訓練博學多才?

2014年1月
文/許承恩

2014年,祝福大家有一個豐足、美滿、蒙恩的新年!

近年,當提及中學的通識教育科時,有人擔心此科變成背誦時事內容,或死記答題技巧的學科;當然,此科的本質並非如此。

一把瑞士刀

正所謂「開卷有益」,想起一本舊書,當通識老師教授「全球化」單元時,多會用著這本書,其中文譯名是《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曾有報章就此書作出評論,題目為「全球化3.0殺至,你準備好了嗎?」。說穿了,即是叫人問自己:「世界變得很快,我轉變了嗎?」至於《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提出「瑞士刀」的比喻,指出「博才」在新世代的重要性。

就此,有人形容通識科能夠幫助學生變得博學多才。事實上,想深一層,通識科涉獵多個單元、範疇,的確令學生更博學,了解更多的世情;不過,大家亦不要因此而認為通識科是「萬能」科目,能解決很多的教育問題;且更不要以為博學多才,代表看通所有的時事新聞,甚至記誦所有的重要人文知識。正如「瑞士刀」的比喻,它是一種工具,人沒有它是不會活不成的,但它的存在卻可以修補、製作小玩意。必要時,它也可為生活不同的層面提供協助。

並且,它也有以下的特徵:

多角度思考

它非常特殊(special)與專門(specialized)。或許很多人誤會了,其實特殊、專門並不是指通識科比其他的科目優秀,只在於它「多角度」的工具性質。

通識科重視「多角度」的思考,在現代的社會中,這種思維是很重要的。現代資訊爆炸,學海無涯,網海、書海也無涯。在有涯的時空中,以「無涯隨無涯」,殆矣!所以,若學生擁有多角度的思維,明白所追求的並非知識的「數量」,而是明白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必須以謙虛的心懷來解讀資料,知道仍有其他的角度值得探討,靈活運用資訊,這才是美事。

若然通識學生讀畢新聞資訊,知道所看的只是「冰山一角」,懂得再去尋索新知識和其他的價值觀,甚至當學生在上不同的學科,如歷史課或化學科時,懂得使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意見與定論,那豈不是一個成熟公民,或學術人才?所以,通識科像瑞士刀一樣的多角度功能,有其特殊、專門的功用,必令學生得益。

確定立足點

另外,瑞士刀也有一個固定,確定立足點(anchored)的功能。每件在瑞士刀內的小工具,也有其特殊的被造目的。通識科可以建立學生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不同的單元,也各有其重要的價值觀。例如:「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教導學生思考個人的價值,及如何與其他人相處;至於「公共衛生」、「能源與環境」兩個單元則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客觀物質環境的配合;至於「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的單元,則是讓學生在點、線、面的三個層次,思考一個香港人在世界的位置,以至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就對象調適

最後,瑞士刀也可就對象作出調適(really adaptable),它能夠就不同的情況,發揮不同的作用。在通識的學習中,也是如此。在通課中,老師需要調適課程,恰當地選取課題來教導學生,例如:當基督徒通識老師教授「同性戀」立法議題時,絕不能單單以某一觀點來分析事件。若老師所面對的學生大部份為基督徒,老師也必須令學生明白其他的觀點,以致他們不會固步自封,與世界脫節。可是,若所教的學生大部份為非基督徒,老師亦需把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看待同性戀的觀點,與學生有整全的分享,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學習在不同的狀況中作出調適,以致能夠建構個人的立場。

往後當學生長大,他們面對不同群體,在堅持真理的同時,亦總會明白自己所想的道理、觀點絕非代表所有,而是需要就不同的狀況,思考自己的立足點,不至被人影響,亦不會以為自己所想的已經是大部份人深信的觀點。

當大家想起中學通識教育科可以教導學生一些甚麼時,不妨想想瑞士刀的特質,許會有些啟發。

2014年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通識教育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 健康寶庫世界遊蹤角聲與你教會消息免費活動消息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