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讀得自在) 手空空,無一物

2014年1月
文/吳思源

「從旺角亞皆老街通往火車站,有一條稍斜的道路,左邊有一列高大的老榕樹。樹幹有近百年,樹枝橫散,經年蒼翠,每棵枝葉幾乎相連,密密的像把大傘。夏天可乘涼,雨天又能避雨,這裡是我童年最愛玩耍的地方。」《七十雜憶── 從香港淪陷到新亞書院的歲月》蘇慶彬 著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學創校五十周年的日子。提起中大,令人不期然地想起其中的一間書院── 新亞書院。

上世紀1949年中國大陸「赤化」,國民政府遷往台灣,國內不少的知識份子和教育專業人士,紛紛逃到香港。新亞書院的創立,正是因著這個契機,其創辦人包括錢穆、唐君毅、張丕介、楊汝梅等。他們首先在深水埗桂林街租了一個單位,便在那裡辧起學來。

蘇慶彬先生是新亞書院最早期的學生,師從錢穆、唐君毅,年潤孫等,他後來亦在新亞書院任教有數十年之久,他所寫的《七十雜憶── 從香港淪陷到新亞書院的歲月》,不單記錄了新亞書院的辦學歷程,同時又記載了戰後香港社會的變化和教育的演變。

新亞書院校歌的歌詞十分有氣魄:「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這不單止反映當時「新亞人」的處境和心情,也寫出香港社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精神面貌。

那時的香港才得二、三百萬的人口,大部分都是戰後移居香港的「新移民」。那時沒有綜援,更沒有可以「上樓」的公屋,百分百是「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人們所依靠的,便只是自己的一雙手。

蘇先生筆下旺角火車站鄰近的大榕樹今天仍在,它見證了旺角以至整個香港城市的轉變。那日子住在旺角的小孩子可以到大榕樹下乘涼,今天香港的小孩子又可以找到蔭庇之所?

其他耳聽八方文章

(讀得自在) 手空空,無一物
(師心童心) 拒絕僥倖
(窗內有情) 如果我有時間
(江山如話) 戲劇‧博物館
(人間有情) 一顆新心換人間
(小草無聲) 把憂傷留在樹下
(傳媒春秋) 政治化妝師
(閱世情) 香港太擠迫

2014年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通識教育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 健康寶庫世界遊蹤角聲與你教會消息免費活動消息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