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逐漸消失的老店

2016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劉婉瑜、賴秋玲、趙秀華、謝陳慧珊、周簡艷珍

家中與長輩們閒話家常時,總愛聽他們「想當年」。他們除了愛追憶年輕時的豐功偉績和那份情義外,也懷緬現今逐漸消失的一些事物;我想,背後定有其值得後輩去發掘的價值。近年,喜見香港政府和機構都有發展不同類別的保育工作,喚4-5醒不少港人對舊事物之保存越加重視。透過不同的生活層面,讓我們穿梭港九一些懷舊店舖,發掘城市中逐漸消失,但別具價值的事物。

筲箕灣棉胎店

位於筲箕灣電車站旁的賴慶記棉胎店於1964年開業,店舖原是一家繡莊,以前只做嫁妝,主力賣裙褂和龍鳳被,也賣簽名繡布和自設工場打棉胎。第三代傳人賴先生說,現代人喜歡簡化,以往手工精細的雙面刺繡,在香港貴價人工下,現在已4-4很難找。兒時用的傳統珠被、毛巾被,和棉胎等耐用品,因有太多替代品,生意也大不如前, 生產的廠房已停產,甚至已關門,這些耐用品也逐漸地消失了。還好這屹立逾半世紀的老店,仍以各種轉營的方式售賣其他相關產品,繼續成為區內最有人情味的商店。

灣仔舊式理髮店

隨著老區的重建,灣仔春園街不少特色老店已相繼遷拆,唯獨有54年歷史,自1962年創立的愛群理髮店,仍在原址為街坊服務。年輕店主Mark是理髮店第二代傳人,最初老爸未能理解兒子想接手理髮店的想法,認為於街邊小巷經營舊式髮型屋沒有前途。後來明白兒子心意,最終感動老爸把廣東式剪髮技藝傳授,延續香港買少見少的舊式廣東理髮店。除了洗頭剪4-3髮外,舊式廣東理髮店的師傅更懂得用剃刀修剃面上鬍鬚。相比起電動剃刀,傳統剃刀更加貼面、潔淨,能維持光滑臉面較久;他們甚至能修剪鬍子的造型。祝願年輕店主Mark帶領更多年輕人學藝,延續廣東式剪髮手藝文化。

深水埗修傘舖

「清道光二十二年創」是新藝城傘店的「生招牌」。1842年由廣州遷至深水埗,邱先生已是第五代傳人。店內除了傘,也擺放著許多邱先生親手創作的手工藝品,不少以傘骨配搭鋁罐等「廢物」製作而成。這些作品雖是非賣品,但邱先生樂於4-2與客人大談他的創作心得。雖然現在已沒有造傘,但仍會為人修傘,環保節儉之餘,也留住了回憶。有窮困街坊需要修傘時,他一概不收分文,讓這不足幾十呎的小店,凝聚了街坊情和藝術氣息。盼望這「生招牌」所帶來的情和手藝,能一直傳承下去。

上海街生鐵鑊

筆者老家有一生鐵鑊已用了超過30年,以為是古董,這天走到專售食具的上海街,知道賣鑊賣了80年的陳枝記仍有生鐵鑊出售。負責人陳先生說: 「生鐵鑊是將鐵燒紅倒模,比熟鐵鑊厚及重,能抵受高溫而不變形,如保養得宜可用上10年。熟鐵鑊則以人手打鑄,由於鑊身較薄, 傳熱快,炒餸快熟,但缺點是燒得久則易變形,便須丟掉。一般酒樓每10日便要換一隻熟鐵鑊;家用的大概可待一年。」盼望老店仍會繼續供應生鐵鑊,給喜歡耐用品的顧客留一線希望。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文化保育 開倒車
「星街小區」 沒落的人文風景
拆不掉的人情味
形塑不一樣的 城市面貌
聖經‧土地‧關懷
逐漸消失的老店

2016年2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