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文化保育 開倒車

2016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劉婉瑜、賴秋玲、趙秀華、謝陳慧珊、周簡艷珍

「活化舊區」及「文化保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但如只以資本利益為前提,改變了舊區原有的風貌,扼殺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所謂「活化」和「保育」,便只是喊著冠冕堂皇的口號,來進行拆遷重建而已。

事實上,向來香港「活化舊區」,大部分是把舊樓拆除,重建高樓大廈,從而樓價利市十倍、租金飛漲。令很多「老字號」因熬不起貴租,或繼續慘淡經營,或乾脆關門大吉,淹沒了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這算甚麼「活化」和「保育」,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勁開「活化」和「保育」的倒車。

看看其他先進國家,以及剛進入文化保育啟蒙時期的中國,是如何活化舊區及進行文化保育的。他們活化舊區,是投入大量資源,把舊區的舊房子、舊街道,照原來的面貌重新修建,讓它們保持原汁原味。對於古舊的店舖,給予租金優惠及經濟援助,讓他們可以維持「古老」的經營方式。如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四川省成都市的「琴臺路」、雲南的大理和麗江……歐美各國各城的文化保育區,更是多不勝數。他們都沒有因「活化舊區」,而把舊區置之死地,變得面目全非。

這些經過悉心活化和保育的舊區,往往成為城中的旅遊勝地,每日車水馬龍、遊人如鯽,經濟蓬勃,為商家及政府帶來可觀的收益, 也為不少市民創造就業機會。因此,真正的「活化舊區」及「文化保育」,並不是「賠錢貨」;只是某些人為一己之利,想把舊區變成自己的「搖錢樹」,而不惜煮鶴焚琴。

當然,由於香港人口不斷膨脹,某些沒有太大特色的舊區重建, 增加更多居住單位,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只為謀利或企圖抹煞歷史痕跡,而與文化保育背道而馳,那就真是多此一舉了!例如前些時候,有人因舊郵箱有英國的徽號,而提議把郵箱拆掉或除去英國的徽號。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是無法改寫的歷史;融合中西文化,正是香港的文化基礎和特色。過分「破舊立新」,將會矯枉過正。其實,保育文化歷史,可讓我們從歷史中學習功課,自我砥礪、自強不息,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因過去的歷史而產生自卑感,害怕保留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失去安全感,都是不必的。因我們只是歷史的過客,不是主宰歷史的人;惟有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才有能力掌管過去和未來。若我們敬畏上帝、熟讀《聖經》,就會領悟每段歷史,都會帶來正面的意義。活化舊區及文化保育,正是讓人保留歷史美麗的足跡,從精神和物質的層面,享受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活化舊區及文化保育,是世界的大潮流。但願香港在這大潮流的洗禮下,有更敏銳的文化意識!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文化保育 開倒車
「星街小區」 沒落的人文風景
拆不掉的人情味
形塑不一樣的 城市面貌
聖經‧土地‧關懷
逐漸消失的老店

2016年2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