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拆不掉的人情味

2016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劉婉瑜、賴秋玲、趙秀華、謝陳慧珊、周簡艷珍

「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位於東九龍觀塘市中心裕 民坊一帶,佔地570,0 0 0平方呎,是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市區重建項目。推土機連綿攻入裕民坊、仁愛圍等地,商廈豪宅陸續落成,「小太古城」指日可待;物華街臨時小販檔、粉麵店、上海式理髮店、麻雀館等逐一消失。舊城倒下,人去樓空,重建區只剩滾滾煙塵,能暫時逃離重建厄運的瑞和街、崇仁街和宜安街上,仍留守著不少老食店,堅守近半世紀以來的傳統老味道。

食蛇羹送湯‧用心經營繫街坊

2-52-2

「蛇王娟」屹立觀塘3 0多年,原本位於裕民坊小巴站旁,後來因重建遷上宜安街。店主「蛇王娟」待客殷勤,絕不「蛇王」,與街坊感情深厚,新舖開張時,街坊友好更送上36個花牌。現時在宜安街已有數間蛇舖,競爭激烈,加上舊舖租平,約3,000元,新舖租金卻急升至五位數, 的確生意難做。

顧客凡惠顧蛇羹,娟姐都會免費送上保身蛇湯,她認為自己做的是街坊生意,寧可賺少一點,也不加價。娟姐還有一招牌菜糯米飯, 與蛇羹稱得上是驅寒孖寶。不過她的糯米飯,賣點是以一個特製的瓦盆蒸,比起銅盆蒸飯更有米香。

根據傳統養生智慧,風濕者食蛇羹最好,夏天食更可以去濕疹和頭風。街坊吳小姐從小光顧「蛇王娟」,娟姐也認得她,吳小姐認為這小店的人情味最吸引,她說:「我試過有段時間忙得很,一回到小店用膳時,娟姐就問『咁耐冇?,點呀你?』」娟姐也會久不久問客人湯夠不夠,會主動奉上多一點蛇湯,十分貼心。

80後小伙子‧承傳上海老風味

2-42-3

上海榮華川菜館創立於1975年,先後由兩位上海老師傅掌勺,後來傳至Victor父母之手,2012年再由剛畢業的他接手,霎眼已是第四代。榮華如今面對最大的難題,是重建帶來的影響。物華街、輔仁街一帶已清拆及圍封,從地鐵站步行至崇仁街,便要繞過圍城,最少要15分鐘,少了幾乎七成食客,但租金卻年年倍升。

在觀塘長大的Victor感慨面目全非,「重建前好熱鬧,巴士站有幾檔魚蛋粉, 夜晚又有小販檔賣消夜。」縱不捨, 但重建已成事實,無奈也要接受。Victor說:「我起初覺得間店好有歷史,唔做就嘥咗,所以接手這門生意。我希望繼續做落去,努力活化同傳承,延續呢份上海老風味。」

年逾半百的老舖因重建而搬家,但老街坊仍不離不棄,皆念舊情。縱然往事已化成?垣敗瓦……

地區冷知識:

要追本溯源,觀塘最早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至北宋。當時觀塘一帶建立了一個官方鹽場, 名為「官富場」,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直到康熙元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政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這個鹽場為該地區帶來「官富」一名,亦有居民稱之為「官塘」(官富鹽塘的意思)。1953年至1954年起,香港政府開始發展該地區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開始使用「觀塘」一名。根據《觀塘風物志》,1950年代起,當時居民不喜歡「官」字,故改稱「觀塘」。

參考資料:

1.「再造觀塘計劃」網頁 http://www.liberalstudies.hk/environment/ls_ environment_07.php
2. 梁炳華(2008).《觀塘風物志》.觀塘區議會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文化保育 開倒車
「星街小區」 沒落的人文風景
拆不掉的人情味
形塑不一樣的 城市面貌
聖經‧土地‧關懷
逐漸消失的老店

2016年2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