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急民所急──施政報告與民望之間的落差

2016年2月

香港特首剛剛發表2016年的施政報告,題目為「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繁榮共享」。十六個字的題目,反映特首希望以這份報告取悅大部份的人,所以題目也給人一種大包圍的感覺。不過,取悅人也有先後緩急的分別,我們的特首是否以香港市民的關注為他的優先?

題目以「創新經濟」為首,報告明顯地以經濟發展為首要重心。全份報告有261段,頭141段(超過一半)都在討論香港的經濟問題,但香港人今日最關心的是否經濟?為何報告的重點要放在經濟發展?當然,經濟問題範圍很廣,例如貧富懸殊,就是施政報告完全忽略的經濟問題。那麼報告用甚麼角度去討論經濟?

市民關心‧不只經濟

報告似乎假設特首是「香港貿易有限公司」的行政總裁,正如很多公司總裁的職責,是致力增加公司的營業額,特首的使命是增加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報告第一部份提到各行業的發展機會和政府的輔助政策,彷彿政府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扶助商業。第二部份是被人揶揄最多的「一帶一路」,強調香港推動「一帶一路」可以貢獻良多,但對於「一帶一路」如何能惠及香港普通市民,卻沒有清楚交代。這一段讀來給人一種推銷文章的感覺, 彷彿特首要說服全港市民,認同香港能對「中國夢」有重要的幫助。這是否香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民生議題‧輕描淡寫

報告到了第六部份,終於討論一般市民關心的社會問題,包括人口老化、教育、醫療、治安等,很多題目都提及了,但除了人口老化問題,其他題目就顯得有點「順帶一提、輕輕帶過」的感覺。施政報告這麼強調經濟發展,可能為討好中央政府(這段日子,國內傳媒都大談習近平主席如何在世界各地簽署貿易協議),也為討好眾位富商,但對普羅大眾而言,就有被冷落之感。事實上,西方世界自八十年代以來的市場開放改革,清楚地告訴我們,「滴漏理論(Trickle Down Economics)」是個謬論, 大財團發達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一定會得到改善。

當然,我們不是說經濟問題和市民無關,我們也希望香港經濟能繼續繁榮。施政報告也提到一些市民真正關心的經濟議題,譬如報告對房屋政策落墨較多,也顯示出一些實際的政績。可惜,對其他民生議題卻欠缺有系統的陳述,也沒有提出完善措施作為配套,例如幼稚園得到政府資助,這本為好事,但資助只限半日制,而需要全日制的家庭又為數不少,面對他們的需求又作何安排?

充分討論‧增進了解

另一方面,市民素來重視家庭,視之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基石, 政府近期資助低收入家庭、提出離婚夫婦有責任繼續撫養子女、也藉家庭議會等推動僱主確立家庭友善政策……政府何不以「強化家庭」為題作有系統的陳述?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 特別是社會福利和教育等界別,似乎欠缺默契及未有進行仔細的公眾諮詢。其實以往的施政報告,在福利和教育方面也未必有大量論述,但總算在施政報告發表前,有嘗試與業界進行充分討論,就政策之優先主次稍達共識。冀盼政府重新重視商討與各界對話,特別是社會服務及教育界別,社工和老師均有其專業資歷,且長期立志服務人群;亦因如此,他們每每面對社會矛盾及服務罅隙,政府若能多作努力與這些界別建立更多共識,可能有助紓緩社會撕裂、對立氛圍,確立建設「以人為本、相互尊重」的社會為具體的施政方向,讓市民加強建立歸屬感。

以人為本‧廣開言路

《聖經》提過人是照上帝的形象所造,也有提起討主喜悅的鄰舍、人倫關係:國中實踐公平、信實、公義,照顧弱小、作工得工價等(撒迦利亞書七章9節、八章9節及16、19節)。讓我們再次強調政府施政應該「以人為本」,更具體一點,應該以一般市民的生活為關注。施政報告的目的,不是向中央政府或商家推銷香港,而是要讓市民知道政府「急民所急」,讓市民可以信賴政府。政府應透過民意調查或其他途徑,聆聽市民所關注的題目,然後再與相關的專業人士商討,最後在施政報告中,按市民的關注程度作適當回應,這樣的施政報告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香港目前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社會的撕裂。很多人覺得香港政府的措施,主要是為討好中央政府或商家,從高鐵到最近的所謂「網路二十三條」等,政府給人的印象,是以迎合內地的關注為優先,把回應香港普羅大眾的訴求放在次要位置。當然,很多這些議題都甚為複雜,政府的決定不是全無是處,但政府往往在沒有足夠的公眾討論下,就急急地作出決策, 就算政府有很好的理由,如果不能好好溝通,等待有多一點共識才推行,那就只會破壞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使政府施政更加舉步維艱,也妨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坦誠溝通‧促進和諧

政府的施政報告除了應該「以人為本」(這是恆常不變的原則),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更應以「促進和諧」為目的,可惜報告雖以此為主題,卻沒有提出任何實際的行動來達成此目的。要真正的促進和諧,不能只是避而不談,或是顧左右而言他。舉一個例子,經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和政改爭議,2015年的香港仍然充滿各種政治爭拗,施政報告內隻字不提,一些連帶的問題自然也沒有處理。

當然,協商達成共識絕非易事,過程需要包涵容許雙方作坦白、細緻的陳述,若彼此能以理性及同情(Empathy)的角度,坦誠地進入、觸及彼此的觀點,再嘗試勾畫一雙方皆能接受的方案,便有助解決難題。喜見社會不乏各方人士,就不同議題熱烈表述觀點,但要離開「各自表述」再向前走,需要一份真誠、謙和的內心與態度(《聖經》就彼此和睦有許多記載及教導:箴言十二章20節、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撒迦利亞書八章16節)。願能看到政府與民間均就聆聽和協談付出努力。

失蹤事件‧引發疑慮

說得再具體一點,近年市民對警方的執法越來越擔心,覺得他們並沒有做到不偏不倚,而是刻意針對民運人士。且不論這些指控是否屬實,但政府不能只要求人民「信住先」,而是要透過一些獨立的申訴或評核機制,去建立市民的信任。但施政報告中談到治安只有兩段(251和252段),第一段讚揚紀律部隊的成功;第二段談假難民的問題,完全不談市民對警方的憂慮, 對民情這樣視而不見,如何能促進和諧?特首在記者會上,更提到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以杜絕難民以面對酷刑的理由申請留港;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只會使人更加擔心:政府是否在嘗試為一些侵犯基本人權的措施鋪路?

市民對政府最大的期望是被重視,能在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下過活。但當一些人失蹤,及後卻在鏡頭前訴說是「自願」回國協助調查,卻又沒有出境記錄,有外國護照者才有可在鏡頭前出現的「優待」,而本港居民則一直沒有任何消息。政府追查的重點是擁有外國護照的居民,故此市民越來越少安全感,故期望政府給回我們能安居、得保障的信心。若有困難時,我們看到領袖「即時」、「緊張」地回應及跟進,縱使一連串行動後仍未有答案,但看到負責人已盡力亦會接納。

勇於承擔‧再創佳景

在認識的朋友或接觸的市民中,有能力的則移民外國,沒能力的只有無奈地留下,不理世事、自求多福。香港真的那麼悲哀嗎?市民渴望看到領袖、高官能「道成肉身」,了解市民的困境和問題,而非「堅離地」制定一些政策,更希望政策是惠及普羅大眾,而非傾向某些財團。正如是次施政報告不斷強調「一帶一路」,如何會帶給我們好處,但有多少市民會明白甚麼是「一帶一路」呢?甚至一些高官、議員,也在記者的提問下,顯出他們對此也所知有限,市民過去年多的強積金供款差不多「全輸」, 僱主供款部份仍可作對沖,普遍市民感受政府並非急市民所急、重市民所重,市民希望官員不以巧言令色或自圓其說來逃避責任,而是勇於承擔,為社會民生締造佳景。這樣,市民必會重拾希望,擁護政府、支持施政!

作者團隊:

31-1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31-2
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31-4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堂主任

31-3
許朝英社長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31-6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31-5
梁林天慧博士
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

2016年2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