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讀得自在) 懷念一些舊街道

2016年1月
文/吳思源

「碼頭不見了,換了新的填海地,那邊蓋了一些住宅商樓, 新舊區用高速公路和天橋分隔開。……高樓的住客沒有甚麼負疚感,反而沾沾自喜,既可以住到保安嚴密,私隱度高的私人住宅,又可以享用低廉物價,街頭飲食方便。」

《深水埗:大家捱出頭的地方》陳雲著

香港許多舊區漸漸消失,如觀塘、九龍城、深水埗,以至港島的灣仔、筲箕灣。

這些地區,大多是戰前的小市集;有些則在戰後五、六十年代慢慢建成,當中有唐樓、狹小的街道、小商店、士多辦館。在小市集內居住的多是老街坊,有些一住就半個世紀。套用一句「老工」的說話:它們「見證」了香港大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

不要小覷這些主要為基層市民的舊社區,不少叱吒風雲的人物,也跟這些舊區結下不解之緣。就如深水埗,正是新舊九龍交界,也是大陸難民落腳市區的第一站,因此許多人在這地留下踪影,有的在此發迹,有的在此成長。就如國學大師錢穆,1950年即在深水埗桂林街開設「新亞書院」;又如詠春派大師葉問, 差不多同一年在深水埗大南街開設武館;

又如黃霑先生,1949年隨家人住到深水埗桂林街近大埔道的唐樓,一住便20年;又如許冠傑,也是在深水埗蘇屋邨長大;其他藝人或名人如蔡少芬、謝天華、周啓生、林嘉華,謝偉俊、蔡楓華、黃家駒兄弟,都是在蘇屋邨成長。

可以說,深水埗原本堪稱人傑地靈。可惜隨著社會變化和特區政府的城市規劃政策,大部分充滿人文風情的舊區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聳入雲的巨廈和密封冷氣商場。小商戶敵不過高昂的地價或租金,陸續結業。街道愈來愈沒有特色,新一代市民也只懂往商場Shopping。昔日的深水埗漸漸失去原有的面貌,恐怕再過十年八載,連鴨寮街,桂林街的舊貌也不復存在了。

其他耳聽八方文章

(小草無聲) 無名大樹
(靈‧感) 呼求 上帝的幫助
(傳媒春秋) 當網絡巨人 買下紙傳媒
(人間有情) 錦鯉女王
( 一線之差) 第二里路
( 江山如「話」) 雖貧亦樂
(讀得自在) 懷念一些舊街道
(師心童心) 意外與恩典

2016年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