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危機四伏

2015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陳惠芳、賴秋玲、趙秀華、鄧玉蘭、劉婉瑜、周簡艷珍

當ICQ已成為歷史的產物,隨之而起的社交媒體,如雨後春筍。這類新媒體的出現讓人人皆可輕易取得發言權,其中潛藏著不少危機,稍一不留神,可導致嚴重的後果,不可輕忽,現略述如下:

削弱溝通力

據2014年Facebook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每日活躍用戶有13.2億;Whatsapp行政總裁於個人Twitter透露,每月的活躍用戶達6億;去年,Line 在母公司發佈的財報用戶人數為4.9億,1這都顯示虛擬社交漸漸成為人生活的重心。若過份依賴社交媒體作為溝通媒介,而捨棄面對面的交流, 日子久了,容易讓人忽略眼前人,同時社交和溝通能力會每況愈下。

帳號遭盜用

去年年初,相繼發生Line被騙徒入侵,冒認用戶誘騙其朋友到附近便利店購買支付寶購物卡,有人在不虞有詐的情況下受騙,受害人最終不僅蒙受金錢的損失,也影響了誠信,反映了社交媒體存在的保安漏洞值得關注。特別是現時社交媒體傳送資料愈來愈便捷,處理個人資料時不能掉以輕心,更不宜在這些新媒體中傳送個人資料,如身分證號碼或密碼等,以避免個人資料外洩,讓騙徒有機可乘。即使閑置已久的帳號,也有可能遭盜用,要小心處理方為上策。

導致誤解

Facebook按「讚好」(Like)文化愈趨普遍,有人為得一「讚」而費盡心思,背後的動機除與別人分享資訊外, 也多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肯定。由於按讚太輕易,只要朋友貼文或更新近況,不乏迅速盲目地讚好的人,按讚者原意可能單純出於支持,惟往往沒有仔細察看貼文的內容,就隨意按讚,容易造成誤會。如貼文內容關乎親友離世或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也一律給讚便是常見的例子。若貼文者不在意,則一笑置之;若視之為幸災樂禍,則會導致雙方出現誤解,有損彼此情誼。

真偽難辨

每天收到大量的轉發訊息已非新事,如何過濾及辨別訊息的真偽? 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些人收到訊息後便豪不猶豫地將訊息轉發, 往往成為誤傳的「幫兇」。如本年六月在臉書等社交媒體瘋傳青衣確診一宗中東呼吸綜合症(M E R S,俗稱新沙士)個案,令全城陷入恐慌,後來證實是誤傳。事實上,轉發訊息的內容可能是真,也可能已修改過,特別是匿名的文章,更可能已被改得面目全非,訊息的真確性存疑。因此,在轉發信息時,有責任先核實才轉發;若無法核實訊息的來源,還是不宜轉發。

*1〈Whatsapp活躍用戶達6億〉。蘋果日報網。2014年8月26日。網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826/18844940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好事變壞事世界真怪異
不在乎「新媒體」只在乎「真溝通」
危機四伏
網絡欺凌
誓不「低頭」
溝通的真諦

2015年10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見證雲彩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