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溝通的真諦

2015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陳惠芳、賴秋玲、趙秀華、鄧玉蘭、劉婉瑜、周簡艷珍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們各自說話,但他們不交談。人們聽到喧囂,但他們不傾聽。)家人聚首,各自坐下,各自用指尖溝通,卻不對話。 “The Sound of Silence” 彷彿唱出了時下都市人的生活形態。

指尖造成干擾

「即時通訊」科技具有極高傳播效率,卻靜悄悄偷走我們不少「空間」,導致人際關係疏離。當手機被設定在「隨時候命」的狀態,從四方八面傳來的資訊、往來頻繁的對話,難免使人心猿意馬、造成生活干擾。當「閒聊」被擠進生活的每一吋空間,使人無法與心靈對話。在有限的生活空間裡,指尖的溝通被擠進候車、等人和走路的時段。由於急於回應,「說話」未經「過濾」,往往引起不少誤會,使長久建立的友情悄然從指間溜走。

無限反成障礙

心理學家指出「人心的深處充滿被瞭解的欲望,只要有一部份尚待被瞭解, 也總等待著與人分享。」網路為人提供了無限的分享空間。只須指尖一觸,既可輸出主觀感受,亦可選擇離?,結束對話。對生活失去信心、與人相處遇過挫敗,導致對真實社交產生恐懼的人,會試圖從社交網路得到心靈滿足。久而久之,逃避與人磨合的常態,漸漸造成「人際溝通障礙症」。然而,在社網即時分享換來的無聲拍掌、只費指尖的讚;是真心、是虛假?或是「場面話」?大概令人難以辨別。這樣的溝通,只能建立一種似近還遠的人際關係。

身體拉近距離

有研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55%來自身體語言,38%來自語調,只有7%是來自說話內容。由此可見,單靠文字與符號,並不足以達到有效溝通。非面對面的對話,彼此只能揣測對方的情緒狀況,並不能「讀懂」對方的心意。網路媒體成為時下社交新領域,正反映人類「屬群」的本質。瑞士著名醫學兼社會心理學家保羅?圖尼埃(P. Tournier)指出,「沒有人能在不被任何人瞭解的情況下,仍在世上坦然地發展,且找到豐盛人生,也沒有人能不藉著與別人對話或會面,只在反省或日記的獨白中認識自己。」

有聲勝過無聲

身體語言足以讓我們看到對方潛藏的無聲訊息。單是語調,已能為同一句話演繹出不同意蘊,說話者的姿勢也能巧妙透露其態度。專業傳媒甚至以每秒的眨眼次數,判斷受訪者說話的真確度,眨眼次數愈多,說話的真確度愈低。有效的溝通,在於彼此在平行、相對的條件下,雙目對視、彼此專注傾聽、達致心靈交流, 最終,從被瞭解而得到滿足。因此,要在溝通中達到彼此瞭解,必須透過身體與五觀兼用,在互動中流露真情感。

溝通貴乎真誠

《聖經‧馬太福音》提到「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即時通訊」既局限真情表露,亦提供矯飾真面目的功能,容易產生人際間的猜疑和自我防衛。在猜疑中互動,並不能建立信任關係。信任是締造安全感的基礎,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人才能坦露真我。虛擬世界潛藏陰暗面,在社網坦露真我,自然潛在一定的危險。要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必須付出時間,回到真實世界,與人相親相見。莫讓指尖全然擔當溝通的職責,讓身體說話,切記三思而後傳,珍惜與人面對面。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好事變壞事世界真怪異
不在乎「新媒體」只在乎「真溝通」
危機四伏
網絡欺凌
誓不「低頭」
溝通的真諦

2015年10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見證雲彩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