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古樸漁村‧美景奇觀

2015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陳雅文、劉婉瑜、謝陳惠珊、黃鳳儀、周簡艷珍

12香港開埠初期的古樸漁村面貌──南中國蜑族居民生活的習俗與居住棚屋的生活特色,在大澳仍然被保存下來。世代以來,蜑家漁民認為在平實的土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於是在岸邊建造棚屋居住。棚屋戶戶相連,部分通道更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造就了親近的鄰里關係。傳統棚屋依漁船的概念設計,棚頭是漁民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海帶等。乘舢舨小艇穿梭大澳水道中,可近距離欣賞棚屋。[圖一及圖二]

白海豚與將軍石

珠江河交匯的海面上,身體呈獨特粉紅色的中華白海豚(學名是「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穿梭騰躍。在大澳碼頭登觀光船出海,或在觀景亭(侯王古廟毗鄰,前漁民子弟學校後面山丘上),皆可欣賞到海豚活躍海面之情景。現時,香港約有120條中華白海豚慣常在此水域游弋。乘快艇出海觀看中華白海豚,回程必途經著名景點──將軍石。此石像懸立於大嶼山虎山西北部的海崖上,形肖古代將軍的巨石,是大澳之天然勝景。將軍石的腿部有一天然拱門,經過歲月的風霜海蝕,已將抗蝕力較弱的陡斜鬆軟砂石沖掉。[圖三及圖四]

胎生紅樹林‧生命力充沛

鹹淡水相匯的大澳沿海,是紅樹生長的合適地方。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缺少讓種子發芽必需的氧氣和淡水,且種子容易被海水沖走)及保證紅樹能在海岸生存,紅樹林植物發展出一種特殊能力─胎生現象。紅樹林植根於泥濘土地,生長在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為一些細小生物提供了一個棲息地,如招潮蟹、彈塗魚、蟹、泥蝦,這些生物正是大魚與雀鳥的食物。一個紅樹林能滋養著一大群生物,實在有其保留的價值。大澳的紅樹保育區有:車站與南涌之間的鹽田舊址、筆山山腳之鹽田舊址和寶珠潭旁之沼澤地帶。[圖五]

橫水渡上行人橋

昔日大澳有一種境內獨有的交通工具──橫水渡──依靠人力拉動繩纜的大舢舨,接載乘客來往涌口兩岸。自大澳涌行人橋落成,這景色便悄然消失。大澳涌行人橋的主橋築於原橫水渡航線下游少許位置,兩端均有引道連接橋身與昔日等候橫水渡的地方,兩巨型橋墩立於涌上,裝有防撞屏障以茲保護。橋的中部為吊橋設計,有纜索及鐵鏈與橋塔相連,摺起時可讓較大型魚艇或客艇駛過。[圖六]

警署修復成酒店

由舊大澳警署(1902年落成)修復而成的大澳文物酒店,位於大澳碼頭旁邊的一個小山丘上,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物。酒店的天台餐廳採用玻璃屋頂,並妥善保留昔日大炮、探射燈、看守塔及地堡等原有的特色,整體展現著19世紀晚期的古典建築色彩。居高臨下也可遠眺一望無際的海天景色。[圖七]登虎山遠眺海景

距離大澳碼頭不遠處的少林武術文化中心,左側有小路登山,遊人站於山上不只可遠眺伶仃洋,若幸運遇上中華白海豚在翻波逐浪,更是一飽眼福;回望大澳新碼頭與長堤,美景盡入眼簾。[圖八]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歷史蹤跡最難留
大澳保育奇女子:黃惠琼
大澳的生態及文化特色
水鄉風味小食
住在大澳
古樸漁村‧美景奇觀

2015年6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