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大澳保育奇女子:黃惠琼

2015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陳雅文、劉婉瑜、謝陳惠珊、黃鳳儀、周簡艷珍

1

黃惠琼的作品及證書

黃惠琼的作品及證書

曾盛產海鹽

曾盛產海鹽

3「蓮花蓮葉我愛你……」小丫頭挑著水桶,將又圓又大的蓮葉當帽子戴上,從鹽田壆村到梁屋村取井水,一派天真爛漫,唱著隨心而發的兒歌。她又喜歡到池塘玩耍,坐入大鐵盆裡,拿著木竿撐船「出海」。用乾牛糞煨番薯、掘招潮蟹、看大戲……歲月匆匆,已是50年前的往事。坐在我們面前的「琼姨」黃惠琼,憶述童年時在大澳山山水水間的生活,眼角眉梢都會笑。

窮人孩子早當家 練就承擔毅力加

1958年8月,黃惠琼滿月後便從灣仔來到大澳居住。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童年生活貧困,九歲便要當童工賺錢:穿膠花、織膠袋、釘珠片、曬鹹魚……還要做家務、煮飯。1972年到調景嶺「鳴遠中學」寄宿,完成中三。1978年當幼稚園老師。1981年結婚,育有兩子。

師奶化作守謢使 搶修大壆真理賜

1982年,為協助鹽田壆村村民爭取水電供應,琼姨到大澳女青年會找社工幫忙,自此開展了她參與社區事務的工作。1984年與居民組成「大澳經濟發展計劃」。1988年,黃惠琼在新村天后廟偶然發現「大壆」的碑文,才知道大壆建於乾隆年間,原名「護鹽圍」,有200多年歷史,曾為大澳作過重要的貢獻。基於歷史、觀賞和實用價值,黃惠琼得到街坊的支持,向大澳鄉事會、離島政務處、兩局議員等爭取搶修大壆;最終失敗,但沒有放棄。1993年五一勞動節,百多名學生、幾十名街坊和「聖士提反會基甸精兵營」一群已戒毒更生的基督徒,響應琼姨的召集前來搶修大壆。無線電視的「星期日檔案」亦前來拍攝。可惜當年的風雨特多特大,修建大壆的石牆一次又一次被沖毀,有人笑說琼姨「傻」!10月的一個黃昏,她獨自坐在大壆沉思,五內翻騰,向天質問:「究竟世界上有沒有上帝存在?為何我遇到這麼多困難和阻力?」突然腦海浮現「過程」兩個字。她豁然明白「結果並不重要,過程才是關鍵!」因此她不再執著成果,畢竟已將關心人和社區的訊息傳達出去了。

赤腳社工黃惠琼 作光作鹽全力傾

1994年3月3日下午3時黃惠琼受洗成為基督徒,矢志為神為人作光作鹽。她笑言雖然喜歡吃和睡,但絕不吝嗇去助人。她善用兒子上學後的時間,探訪區內獨居長者、智障人士、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社群。

大澳文化工作室 本土文化保不失

1996年,琼姨觀察到很多大澳居民在搬家或清拆房屋時,將昔日的生活用品棄掉,但當中很多都有歷史價值和意義,因此她開始收集各類文物和歷史照片。由於政府不肯資助,琼姨毅然於2001年租用永安街一間百年老屋成立了「大澳文化工作室」,是全港唯一一間無資助的民間博物館,只靠琼姨獨力售賣明信片艱苦經營。琼姨說工作室不單展示大澳的文化歷史,還成為街坊的聯絡站和尋人的中介點。不幸的是,工作室將於明年6月中結束,因業主收回老屋重建,實在可惜。

出書為求存記錄 深願大澳永保育

熱愛大澳的琼姨,很想將大澳的變遷和難忘的人事記錄下來,所以自1994年起,克盡困難先後出版了三本書:《大澳水鄉的變遷──風土人情二三事》、《澳水靈山》、《但願人長久》。每書都有大量彩圖、珍貴資料和心聲。琼姨此刻的心願,是希望大澳的天然環境和獨有文化得以保存,不要變成第二個東涌;又希望政府能斥資興建「鹽業文化資料館及旅遊資源中心」,以達至大澳的可持續發展。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歷史蹤跡最難留
大澳保育奇女子:黃惠琼
大澳的生態及文化特色
水鄉風味小食
住在大澳
古樸漁村‧美景奇觀

2015年6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