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惻隱之心愛毗鄰?

2015年5月
文/姚錦燊

本專欄用中國古代語言傳述福音,將耶穌教訓植入漢代語境,因為耶穌生於大秦國(羅馬帝國)時正值漢朝。作者用第一身模擬漢代人相信福音,參照一本載錄耶穌教訓的《耶穌論語》以及口述使徒教訓,上下索求中土經籍,安身立命於以上帝為本的基督信仰。

《孟子‧公孫丑上》有一段記載,常被人用來說明人性良善。孟子指出人人都有一副「不忍人之心」,不忍心看見別人受苦,亦即是所謂的「同理心」。這副體諒人的心情是與生俱來的,只可惜未被發現,若能被擴充和發展,天下便會充滿德政和德行。篇中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忽然看見)孺子(小孩)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驚駭同情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原因並非要和小孩的父母打交道),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並非要在社會取得聲譽),非惡其聲而然也(並非因為怕聽見小孩呼救聲)。由是觀之,無惻隱(不忍)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萌芽)也……人之有四端(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萌芽的心性)也,猶其有四體(四肢)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燃起之火),泉之始達(流水之泉)……」

孟子觀察人類的一個細微行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從人的「當下」心理反應看出人有一夥善心。聖主耶穌也講過相似的比喻,卻是從反面去顯露人性良善之不足:

《耶穌論語》97頁,有人來問耶穌怎樣才可得到永生,耶穌引用律法告訴他,人應盡力「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自己」。其實耶穌要指出,人本是「不配」得永生的,因為這兩樣事情無人做到。及後耶穌說出一個「鄰舍」的比喻:有一個人在旅途中被強盜洗劫,半死卧在路邊,那些走過他視若無睹的途人,竟然是本國德高望重的宗教賢達!

為甚麼呢?原來希伯來宗教看死了的生物為不潔,生人不應接觸死物,這人快死了,就沒有人敢去碰他!1人類與生俱來的同情心,都被一種明哲保身的思維僵化了,然後加以合理化。看見這個將死的人而「動慈心」的,竟是一個受本國人鄙視、沒有受過高尚教育的外族人!他當下動了慈心,正就是擁有孟子所說的不忍之心,然後出錢出力救回這人性命。

耶穌這比喻要叫聽眾反思,人的內心充滿頑梗和剛硬,常常壓下本有的慈心。耶穌在比喻中,將人類高尚的「慈心」歸給一個外族,是暗喻這種情操在當時社會和宗教的文明已被僵化,旁人怕沾污穢不救垂死的人,人類大多數時候都會找出這個或那個理由,把天賦的慈心熄滅了。

人性本是良善的,因為人是按照上帝「形像」造的,2可是這良善的萌芽因為人類離棄眾善之源的上帝變得極其微弱,時而泯滅。人性的良善極其不足,即或有之,也極其局限,偉大如父母之愛,也從私心發出,如《禮記‧禮運篇》描寫一種景況,人人只知道「親其親」,「子其子」,只知照顧親屬和兒女而忽略別人。看《耶穌論語》100頁,即使壞人也會有他慈愛的一面,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不好」二字在原文是很強烈的,可譯作「邪惡」,3邪惡之人也愛兒女,人世間一點點父慈子孝,又怎可足證人性良善?聖主實要指出,吾人本性有良善也有邪惡,一如希伯來聖先知所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4人類需要上帝的救恩。(《耶穌論語》可向角聲直銷書店郵購。)

1參鮑維均著:《路加福音(卷上)》,頁494-495,香港:天道,2008。2《聖經‧創世記》1章26節。3《新漢語譯本》,香港:漢語,2011。4《聖經‧以賽亞書》64章6節。

其他生命線文章

(雲中彩虹) 不再作客旅
(梁言善語) 南美之行有感
(耶穌論語) 惻隱之心愛毗鄰?

2015年5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