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遊蹤: 三文魚回游之旅

2015年5月
文/黃彌彌

世間上萬物的生息都遵循著各自獨有的軌跡,彰顯造物主奇妙而獨特的心思。在秋高氣爽的時節,不妨去到加拿大卑詩省的羅海布朗省立公園(Roderick Haig-Brown Park),見證三文魚回游的壯觀、奇妙及偉大的生命旅程!

游到出生地產卵

三文魚(學名鮭魚,又稱大馬哈魚),主要分佈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包括加拿大、挪威、俄羅斯和美國等地。按照生長的地域,普遍分為太平洋三文魚和大西洋三文魚兩類,而在加國境內常見的屬太平洋三文魚,分別是細鱗三文魚(Pinksalmon)、紅三文魚(Sockeyesalmon)、大鱗三文魚(Chinooksalmon)和銀鮭(Cohosalmon)四種。

加拿大西岸是太平洋三文魚回游最有名的區域,卑詩省的菲沙河(Fraser River)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三文魚回游地。太平洋三文魚屬鹹淡水兩棲的魚類,大部分出生在淡水的河流或湖泊,每年的10月都會回游到出生地產卵。魚媽媽會用尾巴,魚爸爸則用尖尖的嘴巴,在水清沙細的河床上挖坑。挖好坑以後,魚媽媽就往坑裡產卵,魚爸爸不離不棄地守候在旁邊,等魚卵填滿了坑以後,牠就會排出白色的霧狀精液;魚卵的整個受精過程,隨著牠們用尾巴將所挖的坑覆蓋好之後便就結束。

每條雌魚平均產卵約3,500顆,魚卵會在清潔、寧靜的河床或湖泊裡過冬。在這個過程中,魚卵會成為其他魚類或鳥類的食物,只剩下約300至800個受精卵,待翌年四、五月冰雪融化、河水回暖的時候,就會孵化成魚秧,約有50至200條能存活,且會隨著流水往河的下游──鮭魚灣的蘇斯瓦湖(Shuswap Lake Of Salmon Arm)方向游去。出生後第一年的魚秧會在淡水中度過,等生長到7.5至12厘米的時候,小魚身上便會長出銀色的魚鱗,既可保護牠們免被掠食者發現,還可讓牠們從淡水轉向鹹水的生態環境中過渡。

水中紅紅的一片

就在這個時候,小魚會從加拿大西海岸出發,游向太平洋。牠們在高緯度深海的冷水中生活約三至四年,成年的魚平均重約三公斤;到時牠們會不約而同地聚集於菲沙河的出海口,展開約20天的旅程,以每天30公里的速度,越過重重障礙,游向出生的地方產卵繁殖後代。當成年的魚從海水游向淡水期間,牠們的身體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本來銀灰色的身體漸漸變紅,頭部仍舊保持灰綠色,雄魚的嘴巴會慢慢變尖,頭部至背鰭的位置會突起,這些改變都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

基本上,每年10月的首三個星期,都是三文魚回游最集中的時間。據統計,每四年一次的大回游,都會吸引約30萬人次參觀。今年剛好是大回游年,沿著12公里長的亞當斯河(Adams River)兩岸,估計將有數以百萬計的魚可待觀賞。三文魚回游的歷程,實在叫人感歎大自然的奇妙!

2015年5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