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專題 : 沉溺


本月金句:「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聖經‧哥林多前書》六章12節)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沉溺行為必有因。當沉溺者走到不能自拔的地步時,不僅影響身心靈,家人也首當其衝,不能倖免地受到影響。如何輔導沉溺者?如何支援沉溺者的家人,助他們走出困境?今期我們主要探討成癮行為的成因與治療方法,盼能助一眾沉溺者走出沉溺,活出健康的人生。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趙秀華、吳芳芬、謝陳惠珊、陸小顏、周簡艷珍

專題 : (社論) 時時儆醒‧免入迷惑
專題: 《心靈有洞、「癮」「癮」作痛》
專題 : 網絡沉溺
專題 : 告別毒海
專題: 培養良好習慣,向「成癮」說不!
專題: 福音跟進戒癮


七月份本版報紙,誤將「東華三院心瑜軒」陳美璐博士和「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莫玉蘭姑娘之玉照對調,本刊編輯部深感十二萬分抱歉,造成兩位女士的尷尬與不便,懇請諒解,特此聲明。


專題 : (社論) 時時儆醒‧免入迷惑

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認為過度沉迷任何事物,都會「玩物喪志、玩人喪德」。一個正常的人,會過平衡而健康的生活,不會因偏重某種嗜好,而沉溺其間,難以自拔。同樣,《聖經》也警誡我們:「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更不要偏行己路,迷戀罪中之樂。

追求快樂滿足,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但真正的快樂與罪中之樂,卻有很大的分別。真正的快樂,不但令人身心舒暢、毫無心理負擔,而且不單自己快樂,也令別人快樂。罪中之樂就不一樣,雖然令肉體一時感到滿足,甚至飄飄欲仙、神魂顛倒,卻帶來很多後遺症,如良心不安、健康受損、眾叛親離等。這樣的「快樂」,不但讓自己墮落,也讓家人痛苦。

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劇《浮士德(Faust)》,是德國文學中最優美的作品。主角浮士德,是位垂垂老矣,對人生充滿失望的著名學者。他曾與魔鬼梅非斯特打賭,如牠能使他快樂滿足,他便把靈魂交給牠。於是魔鬼渾身解數、不擇手段地讓浮士德得到「快樂」。浮士德與美麗的少女葛麗卿,發生姦情並有了私生子,最後導至殺母、殺兄、殺子的悲劇。

與此同時,浮士德在魔鬼的安排下,燈紅酒綠、夜夜笙歌;及後又為追求永恆之美,與世上最美的美人海倫結合……但一切為了滿足情慾的罪中之樂,都沒有為浮士德帶來真正的快樂,只帶來了創傷與咒詛。直至他為群眾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才得到快樂滿足。此時,魔鬼也徹底失敗,因為天父上帝,接收了浮士德高尚的靈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浮士德》的影子。很多人享受罪中之樂,受到不良嗜好的綑綁,只為滿足肉體的一時之快。

然而,這些「一時之快」累積起來,卻吞噬了他們的人生。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罪」字由四、非兩字組成,提醒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守自己脫離罪的迷惑,是要時時儆醒、謹慎自守的。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請參《聖經‧哥林多前書》六章12節、十章23節)人雖有做任何事情的自主權,但對人對己都沒有益處的事,還是不做為妙。然而,在這個令人目眩神迷、是非不辨的「後現代」花花世界,我們需要有分辨能力、自制能力,才能逃避惡習的轄制。

《聖經》是一本叫人得著智慧的書,熟讀《聖經》,能增加我們對善惡的分辨能力;依靠耶穌基督,會讓我們有能力勝過罪惡與死亡。但願我們以上帝的話語──《聖經》,作為自己生活、行為的寶鑑,時時刻刻走上正途上。

Back to Top


專題: 《心靈有洞、「癮」「癮」作痛》

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體悟道:「人類生存的本質是慾望;當慾望無法得到滿足,人便會痛苦;慾望的對象一旦被奪走或消失,可怕的空虛和苦悶,轉瞬即襲來;當慾望得到暫時滿足,又會引起新的痛苦。」這聽來很無奈,其原因何在呢?

因「無常」求補償

人類潛藏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直接影響其行為;當需求未得到滿足,便會追求達至滿足。人生無常,沉溺者因在生命中,經歷到某種失落與遺憾,心靈產生了空虛感,形成內在的困擾和焦慮;為了壓抑和撫平情緒上的不安,他們便選取某種活動,為缺失作出補償。亦有沉溺者因曾遭遇挫敗,而失去自信和自尊;在得不到別人認同之下,產生了無聊感。無聊感一旦襲來,便以某種行為或目標,提升自信和自尊。這種「補償」行為,是沉溺者對「無常感」的病態應對。

定義與徵狀

1-2「沉溺」在精神病理上,稱為「衝動控制疾患」(Impulse-Control Disorders),指對某種行為或物件的慾念失去自控能力,以致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功能受損。心理學者認為「當質與量超過一般人可接受的程度」便屬沉溺。沉溺者對所沉溺的事,會日思夜想,充滿焦慮;對行為欲罷不能;縱然知道行為會帶來禍害,仍會重蹈覆轍;事後卻會感到萬分罪疚,甚至憎恨自己,內心充滿矛盾。他們會刻意忘記痛苦,逃避面對行為背後的深層問題,並以壓抑感受為防衛。

類別與影響

沉溺行為分生理與心理兩類;前者與煙、酒、藥物、咖啡等各類化學物質有關;後者則常涉及賭博、購物、運動、上網、暴食、戀愛、性、工作等。沉溺者一旦停癮,便會引發生理不適;酗酒者會坐立不安,嗜賭者會極之煩躁。沉溺者皆有其「隱秘生活」。由於不願行為被揭露,他們會經常向家人撒謊;性沉溺者會在家人就寢後,偷偷上網看色情影片;購物沉溺者會背著家人,向財務公司借貸等。時間、能量與金錢的消耗,健康與人際關係的破損,都是沉溺行為的必然後果。性沉溺者更可能會傷及他人,甚至因長期掩飾真我,而出現人格偏差。

成癮成因

以下是導致行為成癮的相關因素:

•社群學習:人與人之間有相互影響力,社會文化直接影響社群中的人;華人愛賭博,英國人嗜酒,時下人上網等,皆屬實例。家庭是個具影響力的學習場所,父母終日煙不離手,子女難免也學習抽煙。

•性格素質:以情緒主導行為、性格極度自我的人,較容易陷入沉溺。他們為求快感,不會對行為加以節制。

•精神病理: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燥鬱症者,因內在困擾強烈,驅使他們以沉溺行為作為出路。

•成長傷害:成長中若曾經歷過困擾、被虐待、被遺棄、被拒絕、人際疏離、挫敗,或會形成自卑、羞愧和憤怒,導致人在痛苦中沉溺。

•病態應對:人若對自己的需求,有錯誤的認知,並作出過分索償,便會成為病態。

任何事物,皆有其極限。人心的空洞,只有那放置「永恆感」在人心裡的創造主,才能填補和滿足。值得人類無限追求的,只有那廣逾海洋,高過星宿,存到永恆的智慧。「我看萬事盡都有限,惟有祢的命令極其寬廣。」(《聖經•詩篇》119篇96節)

參考資料:伯特利神學院《城市人的成癮與心靈釋放》講座

Back to Top


專題 : 網絡沉溺

「若你沒有任何上癮行為,我相信你的文憑試成績,必定是在合格以上。」這是過來人志康,對中學生的肺腑之言。志康自小品學兼優,但在高中階段為了減壓,而沉迷上網,令他無法升學。他因缺乏運動,加上重覆地打機,引致肩頸和手腕發炎劇痛,後被迫停止打機,卻又找不到感興趣的工作,真是前路茫茫,追悔莫及!

電腦和手機,為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且提供大量免費資訊。網絡遊戲緊張懸疑,給人冒險的刺激和成功感,特別吸引男性。因為可以匿名,網上能隨意抒發己見,或批評嘲諷。也有人迷上網絡情緣,向陌生人傾訴。虛擬世界更可以給人帶來現實中難以獲得的滿足感。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青少年若每天上網超過3.5小時,即會影響健康、學業及人際關係。當打機的渴求失控,到令人廢寢忘餐,已是病態的網絡沉溺。患者對現實世界的適應力、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逐漸減弱,甚至成為隱蔽青年。誤信網友可能墮入騙局,瀏覽色情網頁可導致性沉溺。網絡遊戲因令人亢奮,長期打機致猝死的事件,並不罕見。

預防及治療沉溺

1)健康的人際關係

孤獨的人特別容易沉醉在虛擬世界,因此破碎家庭及父母忙碌的獨生子女是高危一族。我們平日需多觀察子女,不要以為他們安靜地留在房內便放心。若發現子女有沉溺行為,必須儘早干預,以免泥足深陷,難以挽回。然而,苛責及貶抑,只會令他們反感。親密的家庭及快樂的友伴關係,才是有效脫離網癮的拉力。事實上,青少年是好動、好奇及喜歡群體生活的族群,不妨鼓勵他們參加社交及益智活動,如旅遊、演唱會、球類活動、野外攻防射擊、閱讀武俠或推理小說等,幫助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生活樂趣。

有些青少年曾在人際關係中,遭遇挫折或欺凌,也有因親人離世,而用打機來抵禦恐懼鬱結的。若有這些情況,宜找專業輔導,明白子女的深層需要,才能對症下藥。

2)人生目標

雖然唸書是為了裝備將來,但許多學生因背誦看似無甚意義的課本,而感到生活枯燥,加上學習競爭激烈,令人焦慮。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訂立計劃,並紓緩心理壓力。平日多表達欣賞,也讓子女懂得身體力行,例如義務為貧窮孩子補習、為刊物做小記者、策劃及推行暑期活動、為聚會擔任主持或彈奏樂器等。網上也有益智又不會令人沉溺的活動,如寫網誌、拍攝及分享生活趣事等。

3)生活管理

父母要讓子女儘早認識網絡沉溺的壞處,和建立平衡生活的重要。孩子從小就應建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定下作息時間表,即使放假也不可放縱。電腦宜放置在客廳中,供家人共用;亦可預設開啟電腦的密碼,並安裝過濾軟件,和留意子女有否接觸不良網頁。

若子女已經過份沉溺,便要和他們商議,逐步減少上網時間。當所協議的時間到了,父母即要提醒,即使子女發脾氣也絕不讓步。治療沉溺是艱辛的,有需要時應及早尋求專業幫助。若不管教,可能令子女前途盡毀,因此防患未然才是上策。

1-3 1-4

參考資料:

1)《網絡沉溺──家長救兒手冊》,作者:屈偉豪博士。
2)《輔導青少年健康上網──家長自助手冊》,出版: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3)講座《戒打機的真相》,講員:余德淳博士,請瀏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rdi288c0E

Back to Top


專題 : 告別毒海

據政府檔案室公布的2014年統計數字顯示,香港吸毒情況,整體呈回泣趨勢,但隱蔽吸毒問題持續。*究竟沉溺毒海的人面對甚麼掙扎?吸毒為他們帶來甚麼影響?

墮吸毒漩渦

1-7

羅霞

「過來人」羅霞,曾沉溺毒海多年,20多歲時,因結識了壞朋友開始吸毒,加上好勝,認為自己不會被毒品控制,但最終仍無法自拔。她起初吸食毒品,是希望藉此「玩意」得到朋友認同;加上她來自深圳,對毒品禍害等資訊,可謂相當無知,以為吸毒是潮流時尚,而她的男友是毒品拆家,毒品唾手可得,所以便運毒販毒。吸食兩、三個月後已染上毒癮,沒法戒除,無奈吸食一次,只可支撐6-7個小時。那時她可以足不出戶,待在家吸毒,已被毒品捆縛。毒品不單傷害自己,甚至傷害家人,使她十分痛苦。最終無奈地選擇與家人斷絕來往,已有10年不見。

羅霞13年來,用盡各種方法,先後戒毒23次,但都不成功。最終發現最難戒是心癮。她眼見身邊朋友有注射白粉針致死的,所以覺得萬念俱灰,放縱自己「食到死」。

監獄佈道現轉機

1-6

羅霞與主內弟兄姊妹分享見證

她因收數而做出恐嚇勒索的事,坐牢對她而言,是家常便飯,但卻是她人生的轉捩點。當時有福音機構到監獄傳福音,更新會義工更讀《聖經》給她聽,當時她只視《聖經》為科幻小說。一次在獄中,她因中風導致半邊臉癱,即時被送去伊利沙伯醫院,那時她才30多歲。

被送回監牢後,那晚她對著《聖經》哭訴說:「上主若醫好我,我便相信祂。」有天晚上,她向囚友訴說因中風而臉癱的痛苦,她們便為她按摩。想不到7天後,她的身體回復正常,真奇妙!但她並沒有感謝上主派天使來幫助她,只視之為人的作為。通常囚友離開監獄前,會談個人心願,而羅霞的心願是吸毒,因她實在已沉迷毒品,她知自己一出獄,又會再吸食。她不想這樣下去,於是她求上主令她討厭毒品。出獄的那天,朋友來接她,並邀請她上車吸食毒品,她拒絕了。自此之後,她發覺自己很抗拒毒品,雖仍與那群朋友為伍,但已沒再吸食了。

1-5

向學生講解毒品的禍害及見證主恩

戒除毒癮後,多年吸食毒品對身體的禍害,逐漸浮現。她的肝、腎、肺等多個部位都發現有腫瘤,而肚子內的三個腫瘤,更影響她走路,所以醫生建議她先開刀切除,其他的部位,則遲一步再處理。動完手術後,她求主醫治她,也不想再做任何治療。既然生命在上主手裡,若上主認為她存活能幫助身邊的人,就讓她的生命存留。幾個月後,她去見醫生,醫生說她體內的腫瘤已奇妙地消失了。

生命扭轉展新生

此刻,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能戒除心癮,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乃是靠上主的憐憫及醫治。她覺得能認識主很幸運,信主令她的生命得以繼續。若不是上主憐憫,她可能已死去,因她先後三次中風,都是上主醫治了她,更幫助她與家人復和,以致她充滿對主的感恩。

現在羅霞除了在一間戒毒中心做外展服事外,她同時也是一家教會的執事,半年前她更踏上婚姻的旅途,開始人生另一階段。

*參網址:http://www.nd.gov.hk/pdf/typdtrs_ch3_c.pdf

「全備團契濫用藥物康復中心」
熱線:27643975
緊急求助:51925129
網址:www.perfectfellowship.org.hk

Back to Top


專題: 培養良好習慣,向「成癮」說不!

「癮」,根據《辭海》註解為:「一種嗜好,久之而成為習慣。」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透過教育來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有說一個行為若重覆21次,便形成習慣,因此及早培養良好的習慣,有助避免墮入「成癮」行為的陷阱。以下是建立良好習慣,和脫離壞習慣之要素,願與讀者共勉,及早培養良好習慣,更有能量向「成癮」說不!

建立好習慣由環境開始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習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習得。也就是說,環境對人的行為和習慣,影響重大。家庭是人成長第一環境,也是習慣形成最重要之精神環境。要知道現今社會、學校、大眾傳媒及網絡世界,對人的影響深廣,對習慣養成也能產生鉅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同伴群體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特別是正值尋索成長方向的少年人。同伴的影響,幾乎都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事先沒有計劃和目的,少年人常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某種習慣。故此,家長對踏入青春期的子女,需要特別關注和給予引導。正如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雖然有些生活環境存限制,而未能輕易改變,但人卻能有選擇的權利,於環境中作出正確的取捨。例如遠離損友、向有害物品和行為”Say No!”等,免致少時建立了壞習慣而成癮,長大後帶來難以收復的身心靈困擾和傷害。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聖經•箴言》22章6節)

脫離壞習慣需脫穿兼備

倘若壞習慣已「成癮」,單單在被迫情況下除去惡習,只不過是暫時、不繼續而已;消極的改變,如單靠停止、戒除等,都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改變,是把個人對事物的概念,重新調整和改觀,「脫去」舊有的壞習慣,來「穿上」新的好習慣。萬事起頭難,剛開始的一兩週,是最容易放棄新習慣的高峰期,這期間最重要是讓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撐下去。不管成效如何,但求有做到,即能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也要作出定期的進度評估,可用筆記本或智能手機等,將執行成效視覺化,有助提高執行時的動力和自信。認真規劃「脫去」和「穿上」之兼備法,以好習慣取代壞習慣,持續實踐,定期評估,脫離「成癮」,指日可待。

「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聖經•以弗所書》4章21-24節)

好的「生活習慣」,使人精力十足;好的「情緒習慣」,使人輕鬆自在;好的「思考習慣」,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問題。「好習慣」誠然是「美滿人生」的重要基礎。與其被壞習慣控制,而痛苦一生,倒不如今天即作出正確選擇,及早建立良好習慣,做個開心自在又快活人!

Back to Top


專題: 福音跟進戒癮

1-10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莫玉蘭姑娘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莫玉蘭姑娘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是跨宗派的「福音戒賭」機構,於2002年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主要服事受賭禍影響之賭徒及其家人,提供免費戒賭服務、債務諮詢及面談輔導服務,可安排約見,了解情況及商討對策。在香港、九龍、新界,均設立福音戒賭聚會點,和戒賭熱線(24小時求助熱線:81160083),可瀏覽網址:www.newhopehk.com

該中心總幹事莫玉蘭姑娘指出,成癮的賭徒很需要有目標。求助者首先會接受債務重整、個人及家庭輔導,讓整個家庭清楚未來戒賭的方向。之後開始參加戒賭小組及戒賭課程,透過有系統的安排,幫助他們紓解債務困擾,戒除賭癮。中心也設有受助者家人的課程及輔導,幫助家人舒緩情緒,及明白如何與賭徒溝通,明白成癮家人的限制,在互助小組中坦誠分享,得到彼此支持的力量。莫姑娘表示,成癮的賭徒,有些同時也有煙癮、酒癮、毒癮或購物癮。中心透過身、心、社、靈四方面的全人關懷治療,幫助他們戒除這些癮好。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聖經•哥林多後書》5章17節)
1-13

預防及戒癮服務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問題綜合服務(Integrated Centre for Ad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為全港市民提供多重成癮治療及輔導服務。為了提供一個有效的治療模式,「心瑜軒」聚集了一隊跨專業隊伍,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站式的治療服務。所謂的多重成癮,患者同時會有二至三個成癮的習慣,物質成癮(酒、煙、大麻、可卡因等),行為成癮(網絡、購物、賭博、性等)。

這等不良習慣,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令康復及治療的過程,十分複雜及困難。現時香港大部份戒癮服務,都只針對單一成癮問題,當事人需要分別到不同的戒癮中心,接受個別戒癮服務,過程既花時間,又會減低當事人的求助動機,甚至延誤治療。該中心的設立,可以幫助和治療多重成癮的患者。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 問題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陳美璐博士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問題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陳美璐博士

中心熱線電話:2827 1000;服務時間:星期一、三、四、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星期二、五(上午10時 至晚上10時),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99-203號,東華大廈8樓。網址:http://icapt.tungwah.org

性沉溺治療服務

不斷瀏覽色情網站、觀看色情電影、虛擬性愛、過度自慰、召妓、感染性病等性沉溺困擾,是現今輔導個案中,最具挑戰性的求助處境。性沉溺不但對案主產生很大的情緒困擾,並影響自我價值,而且傷害配偶,導致很大痛楚,關係的療癒,需要很多的關懷及幫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網開新一面

輔導熱線熱線號碼:+8525610363
由專責同工負責接聽有關沉溺上網個案,輔導查詢接聽時間:
逢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6時(公眾假期除外)
網絡沉溺輔導中心,網址:http://www.hkcs.org

明愛東頭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地址:九龍東頭邨榮東樓地下10-16號
電話:2383 3377
網址:https://family.caritas.org.hk

Back to Top


2016年7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