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專題 : 何處是吾家

6-1


本月金句:「人離本處漂流, 好像雀鳥離窩遊飛。」(《聖經‧箴言》二十七章8節)

香港政府為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於03年推出「自由行」政策。因為款待近年激增的內地訪客,有不少港人感到「失家」。為吸引外地人才回流,政府去年推出「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第二代計劃」。然而,香港日益濃厚的政治氣氛,也令不少考慮回流的港人為之卻步。當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政策安頓民心,「港人無故失蹤」的事件又再引起市民恐慌,掀動移民意欲上升。移民可真是安居的出路?讓我們透過回顧過去的浪潮、探討當下移民的心路,一起再思「移民」。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徐秀珊、賴秋玲、鄧玉蘭、謝陳惠珊、周簡艷珍

(社論) 一雙腳顯示無限恩典
移民浪潮憑風起
移民有價
為小孩,居台南
《順留、逆流‧歸去、留兮》
更美的家鄉


(社論) 一雙腳顯示無限恩典

自古道:「人是地行仙」。人有一雙腳,有行動的自由、走路的能力,這雙腳可以配合各人的意願,去尋找理想和幸福。上帝創造人類實在奇妙!讓我們有眼能看、有耳能聽、有口能說、有腦能想、有手能做、有腳能行……並賦與我們自由意志,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的一雙腳,生在人體最下面,承載著整個人的身體,並順服地接受大腦的指揮,忠心地把人帶到要前往之地。它可以讓人安步當車,可以讓人飛奔狂跑,更可以讓人在遇到危難,或居安思危時,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若一個人腳部受損、不良於行,他/她的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因此,我們應為天父所賜的雙腳,獻上感恩;更要悉心保護我們的雙腳。

在政治體系來說,政府既是人民的頭,也是人民的腳,既要憂國憂民,為天下蒼生著想;也要行走義路,把人民帶上平康坦途。一般來說,追求自由幸福、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是人民最基本的訴求;作為政府,應該努力達成這樣的目標。雖然,香港是個沒有太多天然資源的彈丸之地,而且人口密度大大超標, 要服務全港的市民,其實並不容易。因此,政府更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市民像政府的身體一樣,受到保養顧惜。市民也當放下成見, 以冷靜的態度、明智的思想,去審度時勢;以公平及和平的方式,去表達有建設性的意見。如失去思想平衡,亂去「傷頭打腳」,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若分析香港的情形,香港最寶貴的資源,是天然的海港,背山面海、巍峨壯麗的景觀;還有特殊的歷史文化;一群聰明機智、勤奮向上的市民…… 這都是「東方之珠」擁有的瑰寶。但香港人必須明白,自從中國開放以來,各大海港對外營運,又開闢了很多工業城市,香港的航運業,就此失去優越的地位,工業生產也逐漸式微。這注定她要發展無煙工業──旅遊業。

因此,中國讓大陸旅客到香港旅遊,帶動零售及服務行業,其實是一項善政;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 解決了很多人的生計。有理智的香港人,應該不會不知好歹,一律拒人於門外吧?然而,來港的人流太多,的確擾亂了香港人的生活,如政府能及時控制人流,讓旅遊業平衡發展,相信港人不會有激烈的「排外」行動,令大陸遊客聞港止步,造成零售及服務行業重創的局面。

況且,政府任由樓價高升,讓香港的年輕人,連最基本的「住」也不能解決,又怎能不發生「移民潮」? 其實,抑制住宅樓價並不難,如政府能制定法律,限制地產商只能賺取合理利潤,例如成本之100%以內;又如有香港身份證的人,才可購樓;港人第一次賣樓優惠等,香港的住宅樓價就可以合理和穩定。

當一個地方失去了太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條件, 人民只有落荒而逃,另覓安居之地。但願「為頭為腳」的政府,從滿足市民最基本的訴求做起;也願港人不要意氣用事,按著《聖經》的教導,「為在上執政掌權的禱告」,相信上帝必降下恩典、賜下和諧!

Back to Top


移民浪潮憑風起

噠噠噠噠!子彈如雨下轟向警崗。1967年7月8日上午,沙頭角數百名大陸民兵持槍突然闖入英界襲警。雖然大批英軍及啹喀兵團趕來增援,但最終5名警員殉職,12名警員受傷。事件震驚全港,解放軍解放香港的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六七暴動移民第一波

1966年5月,毛澤東在大陸進行文化大革命,中國天翻地覆。1967年4 月,香港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左派工會介入,警方強力鎮壓,事件逐漸擴大至全港。5月,左派人士成立「鬥爭委員會」,展開「反英抗暴」的群眾運動。8月份,北角一對小姊弟被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因痛罵左派人士喪盡天良,在8月24日駕車上班途中被兇徒攔截放火燒死。經歷一連串的罷工、示威、鎮壓、宵禁、放置真假炸彈、暗殺、搜捕……於1967年12 月暴動事件基本結束,但已令香港經濟遭受重創,外國撤資,大批人士拋售股票物業離港(但也製造了大量財富轉移),掀起二戰後香港第一波的移民潮。

八九民運移民第二波

1989年4月15日,被視為開明派的總書記胡耀邦猝逝。許多市民和學生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和紮營,活動很快轉變成要求重新評價胡耀邦、推進民主、懲處貪污腐敗、新聞自由等。5月中旬,學生發起絕食行動。5月20日李鵬總理頒布戒嚴令,並調動軍隊、坦克進入北京城。6月4日凌晨以武力清理天安門廣場。之後,政府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學生領袖, 不少被通緝的流亡海外。事件震驚香港,6月4日,20萬人出席跑馬地馬場的「黑色大靜坐」,強烈反對北京武力鎮壓學生。罷市罷課此起彼落,股市樓市暴跌,港人對前景信心盡失。六四事件促成更多港人對97年回歸後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恐懼,掀起香港第二波的移民潮,直至97回歸前。

醞釀中的第三波移民潮

自特首梁振英上臺後,令港人不安的社會和政治事件此起彼落:2012年政府擬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指有洗腦的成份,遭到強烈抵制。2013年本地「奶粉荒風波」、雙非兒童搶幼稚園學位事件,都激發中港矛盾。2014 年 6月國務院發表《白皮書》重新演繹一國兩制。8‧31人大「落三閘」封殺特首真普選,市民對原地踏步的民主進程非常失望。9月底警員發射催淚彈鎮壓「佔中」,爆發79天「雨傘運動」。政治立場不同的黃藍絲帶之爭,引起絕交潮和前所未有的社會撕裂。「驅蝗行動」、「鳩嗚潮」、「光復行動」令中港矛盾加劇,本土意識加深。涉嫌大陸公安越境執法的「李波事件」,加深港人對一國兩制、新聞及出版自由的憂慮。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警民暴力衝突事件,還有立法會持續的「拉布」戰、「港獨」思想蔓延、新聞自由收窄、經濟增長萎縮等等……這些事件都令港人對社會情況深感憂慮,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漸失信心,使醞釀中的第三波移民潮漸漸發酵起來。

人生若寄如浮萍,身心難得安然;但你知否,有一位能斥責風和海的耶穌基督,在驚風駭浪中能給你安穩和指引。跟從祂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Back to Top


移民有價

移民是人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抉擇。現透過四位於不同年代的政治環境下移居外地的香港人,了解他們移民的不同因素及得與失。

一個少年人,現已是三個成年子女的父親!當年移民是身不由己,是父親的決定。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後,父親感到香港時局混亂,不是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因父親是一位海員,見聞甚廣,唯只鍾情瑞典這北歐小國,於是在1972 年舉家移居瑞典,一個他感到安靜、安全和安定的理想居處。

1-10
Timmy 攝於瑞典南部斯特倫斯塔德Strömstad
1-11
Timmy 攝於瑞典西岸哥登堡Göteborg

Timmy回憶初到瑞典,無論在語言、地理環境、天氣,文化風俗等,他都要面對很大的適應,尤其是語言溝通,種族歧視,都令他苦不堪言!在瑞典生活多年,他已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但由始至終,他仍堅持自己是中國人,只不過是生活在異鄉而已。

移民讓他得到的是許多生活知識,如建屋、汽車維修、木工等,而失去的就是未能與香港的親戚好友作緊密聯繫及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並享受美食!若要他再一次抉擇,他一定不會移民, 因離鄉別井,生活在不屬自己國土的地方,面對種族歧視,移民生活實是十分艱辛!

另兩位朋友Loka及Wayne Ng,他們與Timmy的不同之處,是移民純是他們個人的抉擇。他們都是不大喜歡香港的生活,為追求個人所嚮往的生活方式,決定移居海外,只是89六四民運事件的發生,催使他們移民的決心。

1-9
L oka攝於 盧森堡的家園

90年盛夏,Loka獨個兒踏足人口約50餘萬的歐洲多民族小國──盧森堡,與早已移居當地的兄姐團聚。

26年過去,她坦言從沒有努力學習作個歐洲人,但每天都很投入地生活,顯明她早已融和在這個歐洲共同體,是她永久的家鄉。

若論移民的得與失,Loka笑言人生不是一條數學題,非要算出結果不可,只管好好生活就是了,這是她的執著與堅持!她自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復計東西。」Loka這從容自若的人生態度,實令人欣賞。

Wayne於1991年移民澳洲悉尼。初期適應生活不大困難,因認識了許多來自香港的朋友,所以很享受社交生活,但在工作上需要與當地人競爭,所以很努力工作。

到了1998至2000年間,他結婚生女, 建立了自己的家。今天,他已是兩個正處於青少年期的女兒的父親。

1-8
Wayne Ng攝於Victoria的海灘

回顧過去25年,在身份認同上,他是澳洲籍華人,「中國人」這身份於他而言,只是代表種族和文化,只反映他的根是出於何處而已。他十分享受現時的生活,在家庭和工作兩方面,因不一定要依從社會上界定的成功標準,少了不必要的外來壓力。

移民令他得到想要的生活,但失的是與香港家人的聯繫,亦因無法侍候雙親而感到未盡孝道。但若可重新抉擇,他仍是會移民的。可見Wayne對自己生活的追求有一份自信和堅持!

經歷89六四民運事件,讓許多人對香港九七回歸不表樂觀,一股移民潮再度湧現!Samuel Chan坦言作移民的決定時,是受到外父的影響。當年外父生活在中國內地,於中共政權下的種種艱苦可怕遭遇,令他對香港回歸中國失去信心。Samuel因外父的切身經歷,並有感香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為著子女可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下成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得到發揮的機會,毅然於92年,與太太帶同兩個正唸初中的年幼子女移居美國。

由於他年輕時與太太曾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早已建立了人際網絡,所以他們很快便能適應移民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子女得到優質教育,在成長各方面都有均衡的發展。

今天,子女都事業有成,有他們發展的空間!Samuel認為在美國,只要你用心,努力上進便會成功!遵從《聖經》的教導:上帝向誰多給,就向誰多取。因此,他盡公民的責任,回饋社會,融入當地社區,建立睦鄰關係。他和家人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種族中都有好朋友,生活是愉快的。

Samuel坦然若沒有移民,相信子女不會有那麼多的發展機會。女兒常感激他把她帶到美國生活,這使他感到欣慰!

Back to Top


為小孩,居台南

一張張親切的笑臉、非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濃濃的文化氣息……讓港人羅鎮祺(阿K)對台南一見鍾情,因此在去年八月,與妻子及三名子女舉家移居當地。阿K曾在台灣留學,及後回流香港,曾任有線電視創作主任及《都市日報》創作經理。

為子女教育定居台南

阿K萌生移居台灣的想法始於2012年。當時他覺得自己的事業可再進步的空間不多,遂開始思考前路,加上看到台灣的同學自己開創工作室,發展得不錯,所以開始思想移居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本身非常討厭填鴨式教育,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小孩承受極大的讀書壓力。從那時候開始便諮詢台灣的朋友,希望能為子女找到壓力較小的學校,因而認識到華德福學校。阿K十分希望小孩能接受華德福教育*, 亦因了解到在整個華人社區之中,台灣發展華德福教育比較成熟,無論公辦民營、公營公辦、共學團都有, 而且已經發展至高中畢業,亦有 華德福的師資培訓,所以阿K最終決定移居台灣。至於最後為何決定定居台南,而棄原先選高雄或新竹的想法,他解釋說:「在遷台前三個月,因為一次朋友的招待,到訪台南,對台南一見鍾情,而當地的華德福學校又願意讓小女入讀,所以選擇在台南落腳!」

香港vs台灣

據阿K的觀察,港台各有過人之處,也有弊處。在交通方面,台南人駕車很有禮貌,非常忍讓,不像香港寸步不讓。然而,台南人不太守交通規則,逆駛、衝燈都是常見的。有三個小孩的阿K,當然也關注孩子的休憩空間。他指台灣空間比較大,公園比較多,不像香港,地方狹窄。

1-3
玩瘋了!

常聽說港人到台灣就業並非那麼容易,阿K道出箇中的因由:「台灣非常保障當地人就業,除此之外,在台灣工作收入較低,難以吸引港人投入職場。以來台港人來說,一般都會選擇創業,嘗試以比香港較低的成本,實踐夢想。故就創業而言,台灣相對來說較容易,主因是成本輕。例如舖租,一般來說台幣40,000左右(約9,538港元)已經能租到一個不錯的舖位,而且還可以自住。」

在飲食文化方面,阿K談到台灣的外食文化比香港更普及,而台灣人對飲食的要求與港人不同,也不太喜歡親自下廚。他又指台灣較多小食,但正餐的選擇不多;香港則百花齊放,正餐、小食都有較多選擇。台灣人不怕豬油,而且樂意餐廳自製豬油使用。阿K又舉例說:「台灣不少美食都強調不用防腐劑,例如某家芋頭酥餅店,其芋頭酥只能存放八天……我想在香港應該是不可能吧!」

*華德福教育:重視生活規律、親近大自然、依隨不同年齡特質而設計適當教學方式的教育方法。

Back to Top


《順留、逆流‧歸去、留兮》

1-12
卡迪奧與妻子和四歲兒子

居港已26年的意大利籍商人卡迪奧(Claudio),今年將舉家回流意大利。 他對特首指「香港是世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極表同意。

他於1990年香港生機處處之際來港;當時年僅20歲,既無營商經驗,亦不諳英語,在哥哥的貿易公司任職管理層。經過九年的拼搏與學習,他購置了物業,並開始創業,現時擁有一間貿易公司,兼營四間意大利餐廳。

香港何以令他感到安全?「世界各地, 諸如綁架、女性被欺凌、恐怖襲擊等事件時有所聞,但在香港相對很少發生。且看近年的政治事件,也未造成嚴重傷亡。」

香港何以吸引他居留?「香港商機處處,充滿活力,是個壓縮了、又能迅速使你感到安全的城市,好比一個融會國籍的大熱鍋,能讓多種文化和諧共存,是我見所未見的!」

經歷1997回歸、2003沙士及2008金融風暴,他亦沒想過離開。

「1997回歸之時,我不相信香港會有很大轉變。沙士來得快,走得快,我連思考也來不及,只是一刻驚魂而已!至於2008金融風暴,當時全球遭殃,但香港因有妥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反而是個避難所!」

為何如今遷離香港?「這裡的生活指數已超出我所能接受,生活質素也大不如前!就如港島區800平方尺的住宅價錢,在意大利可買到5,000平方尺包括花園的大宅;超市一隻檸檬的售價,等於意大利一公斤的價格。若要維持現有的生活,我必需賺更多錢。踏入人生下半場,我不想再營役了!」

卡迪奧在香港闖出一條成功路,他承認自己是個幸運兒,也感到虧欠了這個城市。雖然回流意大利,但不打算將公司遷離,將會以「太空人」模式,遙控業務。

……………………………………………

1-13
雅文, 丈夫Steve和10歲兒子Don

至於她,只要「還有天地能前往……」, 也不介意做「飄零花果」──移民再移居、回流再回流。雅文1993年隨家人移民紐西蘭,在當地升學。本打算畢業後回港尋找工作,誰料天賜良緣,在澳洲旅遊時遇上志同道合的Steve,打消了回港的念頭,繼而轉向,移居澳洲。

「願一起走下去……」 雅文與Steve婚後於2006年誕下兒子Don,2007年舉家回流香港;除了以凝聚丈夫家人為要務外,亦期望Don在香港學會中文和廣東話,以致日後能與長輩溝通,知道自己的根在香港。

「人生不免崎嶇……」— 在教育界工作的她,為何決定今年回流澳洲?「因為小兒比一般小孩多言,且活潑好動,在主流學校的群體教學下,常造成老師、家長與同學之間的張力。澳洲的教育制度較有彈性,師生比例較平均,學科選擇範圍較廣,且能顧及小孩子的興趣和發展,所以決定讓他回去升學。」

「情牽總有根據……」—縱然體會近年香港怨聲多、包容少,她仍感覺「家是香港」,—「因為大部分親友都居住在香港;多年的教會生活,結下了不少情誼,積累了許多值得回憶的片段。香港人默默耕耘與拼搏的精神,為我注入了不少動力。回到生活步伐較慢的澳洲,也得按步調校。」

「放不放開, 理想還是要追……」—香港的政局有促成回流澳洲的決定嗎?「其實香港的政局尚算穩定, 言論與宗教自由不遜於澳洲;若將兩地作一比較,香港比澳洲還要安全,只是往上流的機會少;我們也常掛念澳洲的碧海青天。」

曾居於澳紐14年之久,所以重新適應回流生活,定必難不到雅文,何況她深信「人生路上有主相伴」!

歌詞節錄自《同舟之情》(Sail On)/曲:郭偉亮/詞:陳詠謙

Back to Top


更美的家鄉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類離鄉漂流的故事。《聖經》箴言27 章8節的形容「人類本處漂流,好像雀鳥離窩遊飛」令人聯想離窩如離鄉,總有遊走回歸日。就像國內往外省工作的人,每逢春運,成窩上群的遊子爭相覓票,只為往家鄉過年去。又如筆者父母從中國移居香港已半個世紀, 壽登耄耋之年仍不時回鄉小住,緬懷聚舊。不過若要訴說20世紀最大規模的回歸,非以色列莫屬。亡國2,500 年後復國,世界歷史上只此一國。讓我們透過當中之復國傳奇,探索人生更美的家鄉。

分裂亡國

以色列於公元前1,020 年立國,公元前931年分裂為南(猶大)北(以色列)兩國,先後被亞述帝國和巴比倫王國於公元前722和586年所滅,輾轉落到羅馬政權。公元70年,羅馬帶領10萬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屠殺超過100萬的以色列人; 猶太人從此紛紛逃亡,開始漂流異邦。

納粹滅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納粹領袖希特拉(Hitler) 發動了舉世震驚的猶太滅族行動。短短數年間,被殺害的猶太人達600 萬之多:集中營中當苦工至死;毒氣室遭集體處決;被利用作科學實驗;無數的猶太人家庭被納粹軍公然屠殺、生葬、火葬; 生不如死,迫害猶太人至萬劫不復之地。

奇蹟復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為答謝英籍猶太人魏茲曼(Chaim Weizmann)研製新型炸藥助英反敗為勝的功勞,答應協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1922年,英國暫管巴勒斯坦地,給以色列復國帶來曙光。1947年經聯合國決議, 劃分巴勒斯坦土地為兩國家,一個屬於猶太人,一個屬於阿拉伯人。飽歷滄桑,到處漂流,以色列在亡國2,500年後於1948年5月14日正式復國!

預言復甦

以色列復國後仍多次遇戰,四面受敵,但立國後一年,不單未被消滅,人口、農產都不斷增加,戰後領土更擴充了三分一。人口亦由復國初期的65萬大增至今超過600萬人。另外,以色列復國前,巴勒斯坦地荒涼一片,2,000年來雨量稀少,但自以色列復國後,降雨量卻大增,從而令到以色列的農產品出口總值躍增12倍之多,由60年代的6,300萬美元,穩升至高達8億美元。沙漠變肥田,令人嘖嘖稱奇! 以色列的復甦應驗了《聖經》所預言:「以色列山哪,你必發枝條…… 使你得以耕種。我必使以色列全家的人數在你上面增多,城邑有人居住,荒場再被建造。我必使人和牲畜在你上面加增;他們必生養眾多。」(《聖經》以西結書36章8-11節)

從以色列傳奇復國之路,領略人對歸回國土的渴求,也思考《聖經》應許世人更美的家鄉──天國。主耶穌為你我的罪釘十架、受死和復活,就是要贖回我們永恆裡的生命,歸回創天造地、賜人生命的父神上帝。《聖經》應許天國的新天新地,才是人心靈最安穩的依歸,生命終極至美的家園。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聖經》啟示錄21章1,4節)

Back to Top


2016年6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