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因信稱義」與「因愛稱義」

2019年12月     

陳新哲

新派神學信仰的一種表現,是更多地注重社會服務和慈善事業,使信徒更多地面對眼前的社會和平和公正,提升社會大眾的道德水準,卻不注重甚至忽略了福音的基要真理,以致更像是社會慈善機構。
他們忽略《聖經》權威、三位一體、十架救贖與復活、審判與末世;也忽略個人的重生及與神建立關係;更忽略主耶穌第二次再來、聖徒被提以及天堂、地獄和永世等,令信徒淡忘了將來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新派神學質疑《聖經》中因信稱義的真理,提出「因愛稱義」觀念,認為許多不信耶穌卻被世界公認的好人也會得救,混淆了信與不信的區別。《聖經》的確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提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但新派神學對經文的片面理解,讓他們不知不覺落入「因行為稱義」的陷阱。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愛乃是神的愛,就是耶穌釘死在十字架、擔當全人類之罪的犧牲的愛,但由於「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三章10節),更活不出這樣的大愛;人要領受神的愛,唯有通過信神——這就是因信稱義的真理。
對任何異端異教信仰,新派神學相信一切宗教均來自人對神共有的認識,分別只在枝節的解釋和不同的著重點;各宗教是站在不同的進化階梯上,至終同歸一源。更有人相信所謂的「普救論」,對某些經節作斷章取義的解釋,認為世上所有人,無論信與不信,最終都會得救並與神聯合,根本漠視耶穌的教導與《聖經》的啟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四章12節)
新派神學其實已經離棄了基要基督信仰,陷入不信的惡心,因而對許多倫理道德問題,乃至於神所恨惡的罪,都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