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老味道 新食尚

2019年6月  

香港飲食文化,體現為粵菜同世界美食共冶一爐特色,得享「美食天堂」之譽。

垂涎欲滴車仔麵

最讓人懷念的香港特色食物是什麼?
Ruth說,是「車仔麵」:「上學時,每到午餐時間,會跟同學圍著賣車仔麵的木頭車,愛吃什麼,選什麼。彈牙的魚蛋,爽滑的豬皮,鬆軟的牛腩,配上湯底及細麵條,就是我的至愛!當手上捧著一碗熱騰騰的麵,配料加上湯汁,香氣四溢,令人迫不及待地要把它吃光……」
車仔麵早在1950年代出現,當時大批大陸移民來港,為了謀生,不少人從事流動商販。車仔麵的得名,即因販賣者的手推木頭車,上半部有煮食格,放置麵條、各種配料及湯汁,食客可隨意選擇。麵條通常有河粉、米粉、油麵、幼麵、烏冬、即食麵等。常見的配料有魚蛋、豬皮、豬腸、豬紅、牛腩、牛雜、雞翼尖、蟹柳、蘿蔔、蔬菜等。一碗麵的價錢,可以選擇一至兩種配料;若要增加更多配料,可以加錢。由於可以任選,餸料多,價錢大眾化,深受香港草根階層的歡迎。
雖然時代改變,但今時今日,車仔麵依然存在,只是由昔日街頭販賣,改為在熟食中心或店舖經營。麵條、配料及湯汁,也愈來愈豐富,更多選擇。車仔麵的那種老味道,直叫人垂涎欲滴。

無情人間加油站

作為平民化飲食場所,茶餐廳深獲港人垂青。人們在此討論時事,觀察人生百態,留下甜蜜回憶,被稱為「無情人間加油站」,見證著香港大半個世紀的變遷。
二戰後,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冰室開始提供仿西式食物;當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後,一種結合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誕生——茶餐廳。中環蘭香閣茶餐廳,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於1946年開業;蘭芳園,可能是現存最古老茶餐廳,1952年開業;漁利泰茶餐廳,是第一個申領茶餐廳牌照的,可算首家茶餐廳。
茶餐廳營業時段分早市、午市、下午茶、晚市及宵夜,不同時段提供不同食品。一間小小的茶餐廳,菜單內往往有數十種食物,顧客可隨意搭配。一般供應碟頭飯、炒飯、炒粉和炒麵,也供應各式飲品、小食、套餐。不是每間茶餐廳都會供應燒味食品,如叉燒、燒肉、乳豬、燒鵝、燒鴨、白切雞、豉油雞和滷水食品等。有些茶餐廳提供粥和油條。
至於飲品,茶餐廳標榜的是特製咖啡、絲襪奶茶及兩者的結合「鴛鴦」——這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獨創飲料,最是體現東西文化融匯的香港特色。

街頭平民俱樂部

香港獨特的街頭飲食文化之一即「大牌檔」,一種源於小販發牌制度而出現的食肆。廚房和鋪面為半開放式,桌椅都是可折疊的。燃料火力很猛,火焰可超一米,令爆炒的菜式很有鑊氣。食物即叫即做,客人點餐後,侍應高聲將菜名通報廚師。不同價錢的食物,使用不同顏色的碗碟盛放,結帳時按碗碟顏色及飲品種類計算。
雖然進食環境不佳,但比上茶樓和餐廳低廉,食品選擇多,包括各式小菜和炒粉麵飯,並提供飲品,秋冬會有時令的臘味、火鍋和煲仔飯。大牌檔也有不少聞名菜式,如豉椒炒蜆、椒鹽豆腐、椒鹽瀨尿蝦和乾炒牛河等。早餐及午餐時段,上菜效率很高,符合香港的生活節奏。晚飯及宵夜時間最熱鬧,人們圍桌進餐、喝酒、聊天,自由隨性,無拘無束。
大牌檔很受草根階層歡迎,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達到全盛期,其後在經濟發展中日漸式微。2009年,香港政府宣佈大牌檔保育方案,為其建設排污渠及煤氣管,協助翻新。2015年,在滿足環境衛生、污水排放及座位劃分等條件下,對已停發多年的大牌檔牌照解凍。現在仍聚集著最多傳統大牌檔的,是被稱為「平民俱樂部」的油麻地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