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佳美腳蹤) 辛生道夫

2018年8月
陳新哲

回顧教會歷史,我們看到神(上帝)在16世紀興起馬丁路德,公開指出羅馬天主教會的錯誤,引發宗教改革。200年後的18世紀,神又興起辛生道夫和摩拉維亞弟兄會,將福音傳揚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信仰的大復興,為後人留下美好的見證。

芥菜種團契
1700年,辛生道夫(Nikolaus von Zinzendorf)生於德勒斯登(Dresden,今德國西北部)的貴族家庭,外祖母和母親皆是敬虔派——注重信心與重生的經歷、重視讀經、追求活潑的敬虔生活,他深受影響。因為自幼就顯出超過同齡人的恩賜和才能,母親在他進入哈勒(Halle)預科寄宿學校時,要求校長對他嚴加管教,以免驕傲,結果導致導師處處嚴苛,被安排在程度低的班級、被體罰,甚至站在全班同學面前被羞辱……
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他親近主。他和同學成立了芥菜種團契,一同分享,一起禱告。團契後來發展成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性組織,美國喬治亞州州長奧格托普將軍(General Oglethorpe)、威爾遜主教(Thomas Wilson)、英國聖公會朴特大主教(John Potter)、蘇格蘭國務部長厄斯金(James Erskine)、丹麥國王克里斯謙六世(King Christian Ⅵ)等,都曾是團契成員。
威騰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被公認為馬丁路德從事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和路德會的重鎮;辛生道夫就讀期間遊歷了歐洲各大城市,接觸到加爾文宗、天主教……他很快意識到,這些宗派在信仰觀念上明顯不同,心中因此而起掙扎,但主讓他看到這些宗派的立足點其實一致,就是接受主耶穌為唯一的救主。
他萌生了一個念頭:為不同教會的合一而努力。羅馬天主教會在信仰上存在偏差和錯誤,難以接受純正的福音真理,但在辛生道夫的影響下,巴黎樞機主教諾埃勒斯(Louis-Antoinede Noailles,Cardinal of Paris),也成為芥菜種團契成員!這一心路歷程,為他日後的守望村事工奠定了基礎。

守望村
隨著各種《聖經》譯本的普及和宗教改革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基督徒認識到天主教的錯誤,紛紛形成自己的教會,較為著名的是合一弟兄會,後稱摩拉維亞弟兄會,在當時受到天主教會的逼迫。為此,辛生道夫設立守望村,收留這些弟兄。後來,分屬敬虔派、路德宗、加爾文派、浸信會的弟兄姊妹不斷加入,因看法不同而互相攻擊、不停爭論。
1727年5月12日,辛生道夫召集三百個守望村的弟兄姊妹,陳述教會分裂的危害和教會合一的重要,與眾人締結《莊園約束令》和以使徒準則規範弟兄的言行協定。弟兄們為以往那種屬血氣的爭論而感到羞愧,渴望作一個靈裡貧窮的人,凡事接受聖靈的引導。每一個人親手作工,不使別人受累,反供給那缺乏的人。辛生道夫後來在回憶中說:主不斷在弟兄們心中作工,祂所作的太多,無法以言語來表達,整個地方顯出神的榮耀。
守望村的合一,造就了教會的大復興。更新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在辛生道夫的帶領下,有了差傳異象,決意到世界各處傳播福音。兩位弟兄到西印度群島的聖多馬島作差傳,在當地平均每年帶領700人信主。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全球性差傳事工,由此開始。

摩拉維亞弟兄會
從1740年開始,辛生道夫和摩拉維亞弟兄會向全世界差派宣教士。他為差傳設下條例:一、宣教士到外邦人中間,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卑微地生活在他們中間;二、宣教士要開門見山,一傳福音就說主耶穌為罪人被釘十字架,信祂的人可以得著重生;三、差傳的目的是要整個民族、整個國家蒙恩得救,在這期間可以先領一些慕道的人歸向基督。
到1760年辛生道夫安息主懷,摩拉維亞弟兄會在20年間,共差派了226名宣教士,他們的足迹遍及格林蘭、北歐、北美及土著印地安人區、南美、非洲,還包括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聚居區、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羅馬尼亞及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等地。
英國復興運動的領軍人物約翰‧衛斯理,曾在1736年乘坐「西蒙號」前往美洲傳福音;當時遭遇猛烈的大西洋風暴,主桅帆被巨浪劈得粉碎;他驚惶失措時,卻驚奇地看見,一群摩拉維亞弟兄竟在鎮定地唱著讚美詩歌!他在《航海日記》中如此記述:那是我所親眼目睹的最榮耀的一天。返回英國後,他前往摩拉維亞弟兄會總部,與辛生道夫見了面,並深深地被弟兄們的敬虔和彼此相愛所感動。
在辛生道夫身上,我們看到神的帶領和聖靈持續的工作。繼辛生道夫之後,神在18-19世紀興起無數宣教士前往世界各個角落,他們中間有前往印度的威廉・凱瑞,前往非洲的李文斯頓,前往中國的戴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