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情: 聆聽咳嗽

2016年10月
曹綺雯

最近聽牧師講道,題目為:「愛,聆聽」。

我們每天一定聽到不少聲音,可是,只聽到聲音,不算是「聆聽」。牧師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剛在早上崇拜講道時,前排有一人在坐席中咳嗽好幾回,這聲音,全部會眾都聽得到。咳嗽,是聲音,坐在周遭的人可以恍若聽而不聞:咳嗽嘛,尋常事!又或許自己拿出口罩來,以防受傳染;也許有默默禱告,希望他喉嚨舒服一點的。而牧師看到他身旁一位應是彼此不相識的人遞給他水,問他:「要點水嗎?」他喝了水,好了些,但待一會兒又再咳,那旁邊的人遞來喉糖,說:「吃嗎?」牧師說:這就是「聆聽」,聽到聲音背後的含意和別人的需要,並盡力地真心誠意地回應,這才是「真聽到」。

聆聽,還需要耐性和時間。偶爾翻看自己一篇舊作,輯錄於雅典文庫《七弦》。雖寫於20年前,此刻依然深有同感。篇名《聽聽她說話》,說的是一名學生因為害怕母親,每天寧願流連學校遲遲不願回家。於是我約見這名學生家長。文中如此記述:「這位家長一看見我,還沒坐下便開腔了:『孩子長大了,就不再喜歡跟我說話……』接著她向我解釋自己如何教養孩子、如何細心、如何善導、如何好言相勸。她滔滔不絕地說了差不多20分鐘。待我有機會提出不同的見解時,她又立刻用自己的理由、自己的處境去反駁,替自己申辯。我心想:『你根本沒把別人的話聽進心裏!』待她真的把話說完後,我坦白地告訴她我的感受。她很驚愕地望著我,她說她不知道自己說話既快且急,又不容別人打岔。我告訴她:『妳的女兒心裡有很多話,也著實想跟妳說,妳願意給她一點時間,聽聽她說話嗎?』」

聆聽,也需要謙卑。謙卑地聆聽別人的觀點、理據和難處,才不會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不聽或沒有聽懂,或聽後完全不理會,便容易陷溺於以我為尊,獨斷獨行。這將造成人際的僵局,對方或沉默或對抗――終有一天,離開。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定名《傾聽》,她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說:「兩岸三地的人如果都能放下既有成見,相互『傾聽』,就是最好的功課。」此刻,不管人與人之間,甚或政府與人民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都需要真正的聆聽。
當然,牧師最後提醒我們,世事難解,紛亂時,謹記聆聽神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