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德國行、恩典路――恐襲

2016年10月
陳偉洪

世界似乎愈來愈不平安。

7月13至22日期間,從德國前往英國,探望教會及一位姊妹。收到友人問候,才得知7月18日,行駛在維爾茨堡(Würzburg)的火車受到襲擊,當中更有港人受傷。

隨後更發現7月14日在法國尼斯,亦有一貨車衝撞人群,造成80多人死亡。7月22日在德國慕尼黑發生槍擊案,7月24日在安斯巴赫市(Ansbach)的音樂節中,有自殺式炸彈。7月26日法國諾曼地教堂,有神父被極端分子斬首。當然,還有歐洲以外,7月23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爆炸,造成8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日本神奈川7月26日的斬殺案……。

同樣是極端的襲擊,有的是有組織,有的是個人行為。其中的共同點,是他們均以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確,是在替天行道。近似的,他們大多是年輕人,按有報導出來的,最大的不過31歲,有兩名更只是介乎17-18歲。當然,這不是說少年人因心志未成熟而作出極端的行徑;而是,令人驚訝的,為何年青人竟能為了自己所堅持的信念(不論是正確與否),有著赴死的決心及勇氣。
少年人是一股不能少覷的動力,需要光明及正確的導引。

當然,這等襲擊、赴死、犧牲不值欣賞及鼓勵,這等是藉傷害他人、製造恐慌來達到目的。恐怖襲擊最恐怖的地方,不只是停留在襲擊事件的本身上,而是它帶給人一種「恐懼被襲」的感覺。延伸的就是造成人對地方安全的不信任;對周遭環境的不信任;對非我族類及某些人種、信仰背景的人的不信任。

這次逗留,亦不免懷著「恐懼被襲」的擔心。而事實上,在一些遊客區,我們確實看到一些荷槍實彈的武警,在戒備及不時地巡邏。

同樣是「恐(懼被)襲」關係,讓我們行程稍有更改,儘量不接近曾發生襲擊的地方、不逗留在人群聚集的場所,甚至乎在連鎖餐廳也不作長時間的停留。但隨後細想,其實更改、謹慎又有什麼作用?在7月22日之前,慕尼黑豈不一樣是「安全」的地方?商場、食肆不過是一般消閒的場所;7月18日之前,坐火車亦不過是極為平常的事,何需緊張?當我在火車車廂內,帶著懷疑的目光掃視其他乘客時,每一個人都變成可能是隨時發難的極端狂徒;當我感到安全被受威脅時,每一個地方也頓變成為「不安全」。
「心態」影響著我們的目光,帶動著我們的行徑。

主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面向愈來愈不平安的世界,人得著內裡的「真平安」,才有能力對應外在種種「恐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