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喪偶者的哀傷歷程

2019年7月   

關公關

一對長相廝守的夫妻,要面臨生死兩隔,豈易忘懷?喪偶者會經歷到震驚、否認、憤怒、憂鬱、內疚、接納等情緒反應,而這些情緒反應,高低起伏,直到喪偶者真正面對和接納摯愛死亡的事實,願意放手已故的親人,接受安慰,讓生死兩相安,喪偶者必須經歷這樣的一個哀傷歷程,才能讓自己邁向復原。時間長短亦因人而異,若哀傷時間過長,且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務必及早找哀傷輔導,以免憂鬱嚴重化。精神科醫生羅紹光為喪偶者作了以上的分析。

羅醫生表示,當配偶的一方離去,女士的情緒會表現明顯,男士卻比較含蓄,哀傷期一般約六個月至一年,由哀傷至復原,乃需時過渡,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當知道配偶患上不治之症,或發生意外,猝死,會表現驚恐、哀痛、傷心、不能接受、埋怨、疑問等情緒表現,但約三星期後開始面對現實。

(二)當摯愛離去後,喪偶者除了悲慟,引致無法入睡,也無食慾,體重減輕,注意力不集中,且有幻覺,常聽到不明來歷的聲音,保留死者遺物,不願丟棄,房間亦原封不動,這種木乃伊化的悼念,只為紓緩心中難過之情。
(三)喪偶者會對配偶有一種罪疚感,自責為何不善待對方,不重視對方的存在,甚至為曾因很小的事情產生磨擦、關係破裂而感到遺憾,再沒有機會向對方表達愛意、道歉及道謝等等。

羅醫生解釋喪偶者的哀慟反應屬短暫性,會感到心靈空虛,如果不去處理,漸漸會變成抑鬱,其中男性喪偶者很少主動尋求幫助。在喪偶者哀傷期復原後,身體會出現較多毛病,如血壓高、肚子痛、頭痛等,期間需要補充營養,多參與運動及社交活動,予以調節。教會弟兄姊妹和親友的關愛、祈禱等也有助喪偶者重過新生活。重要的是必須敏銳自己內心的情緒,善待自己的哀慟,容許自己悲傷。

《聖經》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道書》三章1-4節)人生於世,生命的景況起伏交替,變幻無常,人需要對自我身、心、靈有所認知和洞察,對世情變遷有所參透,能經事而長智,累積人生智慧。

對於喪偶者今後的日子,羅醫生有這樣的看法,有的喪偶者以為找個伴,就可以消除哀傷及寂寞,這是對悲傷歷程欠缺認識,由哀傷至復原,乃需要時間,沒有捷徑,必須正視悲傷;喪失摰愛而悲慟,是因為愛,但卻要悲而不傷,痛而不苦,化悲傷為生命的感悟,重新認識自己,為自己生命添色彩,以正面的人生觀和新的生活,經歷上帝的慈愛和安慰,重拾生命的光彩。

筆者在此給喪偶者送上一首聖詩——《耶穌恩友》: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背負我罪擔我憂,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皆因我們未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這首家喻戶曉的聖詩,不知安慰了多少人。作者Joseph Scriven是愛爾蘭人,結婚前夕,未婚妻意外溺斃,當時他痛不欲生,但耶穌安慰了他。數年後,他再次戀愛,在籌備婚禮時,未婚妻突然病故,自此他孤獨一生,讓主引導前程。他是從最痛苦憂傷的經驗中,寫下了這首詩。惟有主才是他最親密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