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 (心靈曙光) 教養的迷思

2019年5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孩子是幼苗,父母是園丁,小小幼苗放在滿有愛心和智慧的園丁手上可成為擎天大樹。父母愛子女,但有些傳統帶來的教養迷思,值得探討:

不打不成器?

在中國文化裡,父母管教兒女,視責打是正面的,因為愛他,所以要管教好他;不過,西方文化則視為虐兒行為。打是使孩子身體受痛苦、懼怕而停止某種不良行為,縱使即時收效,但並不長遠,因為沒有根治孩子壞行為的原因,且會產生後遺症,孩子會記得被打的情景,情感受傷,留有陰影,對打他的父母產生隔閡。同時,孩子亦會因此學了用打來懲罰別人,以暴力解決問題。在美國,孩子的身體如被發現有非意外的受傷痕跡,學校有責任通知兒童保護局進行調查。
《聖經‧箴言》十七章10節:「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孩子做錯事理該受罰,避免重蹈覆轍,但不應使用暴力,更不要在情緒失控時施教。言教不及身教,父母智慧的言語及身體力行的榜樣,才是最有力和有果效的管教。

性格好壞是天生?

孩子的性格有先天遺傳,也受後天環境影響,是兩者結合。從同卵雙胞的孿生孩子的長期追蹤硏究發現,如果分別在不同家庭環境長大,他們的性格及行為發展會有差異。後天環境悉心栽培和教導,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幼兒什麼都不知道?

很多人以為孩子三歲前沒有什麼記憶,只要吃得好、睡得好,安全便可,誰在孩子身邊不重要。其實硏究指出,就算幾個月大嬰兒也敏感家人的相處情況,如果家庭經常吵鬧,嬰兒會出現焦慮情緒,容易受驚、哭鬧和難以安撫。嬰兒與照顧他的人依附的關係(情感關係的連結)健康與否,對他日後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響。例如:一般傭人抱孩子只注重安全,不會對孩子笑,而媽媽抱孩子卻會對孩子笑,情感素質不一樣。三歲前的經歷記不起,但當中的感受卻「種」在孩子的心裡。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如果有親密的愛的關係,他們的情緒較穩定,自信及安全感也較大,幼兒心理發展非常重要。

不同教養型態彼此互補?

所謂一個做「黑臉」、一個做「白臉」,彼此互補。理論上好像軟硬兼施完美合作,但實際生活上,孩子會變成迎合不同的管教型態而做出不同的行為表現,成為「兩面人」;而且父母可能亦會因對方不同的教養原則而產生磨擦,把孩子的壞習慣、行為歸咎對方太鬆或太緊,影響夫妻關係。最理想的是父母兩者一致,兩人都會用愛與管教平衡地帶領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他,但也知道父母的原則不會妥協,必須配合父母。
生命是從上帝而來,孩子是上帝賜與每一位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擔任重要的園丁角色,澆灌扶持孩子身心靈健康的成長和邁向成熟。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當然也沒有無瑕疵的父母。當父母願意不斷正視自己的生命、追求成長丶調整教養的態度和方法,對孩子亦師亦友,是兒女一生最大的幸福。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