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一間矜憫為懷的護老院 ——訪馮約瑟牧師及馮陳念恩師母

2018年7月
磯法

60年代初,芳齡十七的陳念恩(Nancy),滿懷開啟新生活的希望,遠渡重洋來到澳洲。她先在雪梨醫院完成四年的護理學習,1968年畢業,1969年結婚生子。其後部分時間上班,任職護老院。目睹其服侍的老人,十分淒涼可憐,因而立志將來要開設能以矜憫為懷的護老院。1980年她就想買一家老人院,但由於銀行不批准貸款,只好作罷。
丈夫馮約瑟本來在大學工作,1981年蒙上帝呼召擔任傳道工作,決定專心進修神學,準備全時間服事主,並開拓華人教會。記得當時有一經紀打來電話,告之在Penshurst有一個24張床位的護老院要轉手拍賣。那時要經營護老院並不容易,所需資金非常龐大,他們夫婦二人拿出所有積蓄和親友的借貸,還是不夠,只有向銀行貸款。當時利率高達21%。為了借貸成功,他們特意借了一部名車乘駕,穿著也特別整齊光鮮,抱著誠惶誠恐之心前往申請。但他們相信神的帶領,祂必供應。感謝主,當時的聯邦銀行竟願全數貸出所需款項,並建議他們作一財政計劃,保證收入能應付高昂的利息。然而一開始運作就遇到很大困難,當時,現金只剩下五十澳元,加上馮約瑟要專心念神學,不能分心幫忙,所以Nancy除擔任主任護士外,同時還必須在管理和發展上盡量裝備自己。丈夫1984年神學畢業後,神帶領他在依士活浸信會開荒建立華人教會。但教會才剛剛開始,暫時還未能支付薪津。馮牧師一面在教會工作,一面還要幫助管理護老院的財政。直至1987年教會由80人增加到160人,才另聘同工管理。因有護老院的收入,他們家庭生活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當時,由華人經營護老院,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經過一段時期,政府發覺他們經營的護老院能提供優質護理,便主動鼓勵他們増加21張床位,並給予免牌費的優惠,而銀行也提供特惠貸款。正如他們所堅信的,他們的忠心事奉,必有神的賞賜。1986年,他們又買下在格蘭維Granville的Kaloola Nursing Home。
2001年,聖公會的Anglicare聖公會關懷機構,要結束並出售在Harris Park的老人院舍,該院舍正與格蘭維的護老院同街。同時鑑於華人的護老院舍需求日增,所以Nancy申請成為專為華人而設的護老院。該院舍在2004年獲政府給予華人免牌費的優惠,共有50張床位。
在進行裝修改建期間,遇金融風暴,貸款機構要求短期內本息歸還。那時馮牧師正要退休,Nancy也有另一方面事奉,正進修博士學位,要把多年建立的護老機構交付兒子Samuel管理。感謝神,當時一位主內朋友轉介另一金融機構轉承借貸,解決了困境。
2007年三一樂齡苑(現今是Fairlea Residential Aged Care-Harris Park)正式開辦。但開始時竟因入住率不足,成為一大負擔,直至2009年幸好有本地的院客填補,才渡過難關。近年來已陸續有更多華人住客。
那時馮牧師勸導兒孫:「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約伯記》一章21節),讓他們學習依靠神的功課。
現在由Nancy建立的護老院稱爲菲骊FAIRLEA機構,由Trinity Aged Care Ptd 負責管理。設在Penshurst、Rose Hill及Harris Park三處,分別稱為「菲骊-彭斯赫斯特」、「菲骊-玫瑰山」、「菲骊 -哈里斯公園」,都在兒子多年經驗下督導監管。
他們的院舍聘請專門院牧照顧院友靈性需要,Nancy也在輔導工作上與一些輔導機構合作,為院友提供全人的服侍。
馮牧師年逾百歲的母親也是Harris Park院舍的院友。上月中與家人在院舍中與兒孫親友歡慶生辰,將感謝獻給上帝。馮老師太進住院舍時已92歲,她希望能向其他院友傳福音。她從不往後看想回自己家,反而經常讚美感謝神所賜一切恩典。
Nancy 表示:「一般不了解護老院運作的華人長者,以為家人把他們送入老人院好像要拋棄他們,不想照顧年邁的親人,殊不知把長者送到關愛老人的護老院,一方面分擔年輕人照顧長者的負擔,另一方面長者也得著優質和專業的照顧。年輕的可專心工作和照顧他們自己年幼的兒女和家庭。年長的也要為兒女們著想,在護老院中找到自己群體,融入自己的群體,彼此互愛互助,不再活在自怨自憐和孤寂中,何樂而不為?」
對後輩而言,不是把長者交付護老院,就以為責任完結。長者仍希望家人定時的探望和關愛。教會方面也應常關心年長體弱的,組織探訪隊,定期探望關心,特別是每逢節日為長者安排娛樂節目,一起慶祝。
筆者也每月定期到其中一間護老院為長者們唱聖詩和主持聖餐,院友們就好像我自己的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切做在孤寂長者身上的,就是做在主耶穌身上,必得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