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會: 提摩太.凱勒和他的作品

2017年10月
耿元慶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在美國的賓州出生和成長,在巴克內爾大學、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和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接受教育。最初做牧師,是在維吉尼亞州的霍普韋爾。1989年,他和妻子凱茜及三個兒子一起在紐約開辦「救贖主長老會教會」。如今,該教會有超過五千名定期參加主日崇拜的會友,並在全世界協助開辦了近二百處新堂。

凱勒牧師著作等身,有《慷慨的正義》、《君王耶穌》、《一擲千金的上帝》、《與上帝同行走過苦痛》、《中心教會》,而其《因為有你》(或譯《信上帝的理由》)更被《紐約時報》選為暢銷書。《新聞週刊》(2008年2月18日)稱許凱勒為「聰慧牧者(The Smart Shepherd)」,而《紐約時報》(2006年2月26日)讚賞他能「宣講聖道、引述發聲」。

道先於術

教會的不幸,是不少領袖以為只要有「術」可用,成者為王,「實用」成為發展教會事工的金科玉律;也有領袖以為,傳統神學教育不行,乾脆由堂會自行訓練。然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兩種不同取向的牧職:一是「聖道為本(Word)」的職事,如宣講、教導、聖禮與崇拜等,另一則是「聖工導向(Work)」的職事,如關顧、青少年事工、項目事工等。前者需要嚴謹的訓練,正是傳統神學院所能提供的;而後者只要有「事工式培訓」,則任何機構或堂會都可提供的有用之「術」。

凱勒正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改革宗牧者,曾任教於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現時也是該學院的客席教授。難得的是,凱勒一向堅守《聖經》真理,絕不妥協,他注重宣講與教導,內容言之有物,情理兼備。

道與文化

華人教會也有甚多注重聖道宣講的教牧,然而我們大多負面地看待「世俗文化」或「後現代文化」。當教牧或堂會抽離了其身處環境的語言或符號,又高調地在所屬小圈子內宣稱其文化的優越性,我們就缺乏了與此時此地文化的對話。

凱勒給我們的榜樣,是他樂意走進文化與城市當中,與流行的思潮對話,作信仰的護教者。有媒體工作者稱譽他為「21世紀的魯益師」,面對無神論的挑戰,他寫了《為何是他》,溫和而理性地與教外人士對話,並肯定福音信仰的可信性。

身處紐約大都會,要牧養不少專業人士、知識分子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凱勒強調其宣講不是停留於「基督王國」的意識形態,由上至下地告訴會眾要作他們知道要作的;相反,他假設會眾中必然有人抱著質疑之心,牧者就需要學習聆聽這些人的真實故事,情理兼備地重述福音,最後才勸說對方開放地接受恩典。凱勒建議教會人士不宜高高在上,乃是謙卑而喜樂地參與在其中;即或面對敵意與反對意見,我們仍要展示愛心與寬容。

道在社群

凱勒與其他超大教會名牧不同之處,他認為教會不應只是追求更大的發展或會眾人數更多,而應當為身處的社區求平安,它就能有最好的發展。

「使命教會」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只是重申教會要走進社群,關懷與服侍弱者,宣講「聖道」與「聖工」服侍並行,教牧作好聖道的宣講與教導,信徒則落實聖工在不同層面的服侍,國度的臨在自然地在社會中表彰出來,這就是簡單且可行的使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