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回家的收穫

2017年8月
曾小潔

最近,我回了一趟中國,在南方的家鄉住了兩個星期,重新領略家鄉人悠閒綿長的生活韻味。

炎炎夏日

以往我都是冬天回去過春節,這次卻是夏天回家,在澳洲居住了25年,我已經忘記家鄉的夏天是怎樣的。這次回來才知道,家鄉的夏天是如此炎熱,從早到晚都是一樣的悶熱,沒有風,一整天都要吹風扇、開空調。我習慣了安靜,不喜歡風扇和空調的噪音,所以晚上睡覺時就把它們關掉,仗著南方人的耐熱天性,居然也能夜有好眠。

每天一大早,我陪母親去公園,看見很多老人在那裡演奏各種樂器、唱粵曲、寫書法,這裡儼然成了退休族優遊歲月的另一個人生舞台。許多退休的婦人,穿得漂漂亮亮的,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母親一到,也立刻加入她們的行列。這項寓健身於娛樂的文體活動似乎魅力無窮,深得人們的喜愛,母親也樂此不疲。

跳完舞,我們去菜市買菜。菜市還是我記憶裡熱鬧的樣子,食物品種很豐富,菜蔬很新鮮,待售的雞多是走地(放養)雞,家鄉的人特別重視吃。母親和菜市場的人特別熟,一到那裡就和大家互相打招呼,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因為我姐養寵物狗,市場裡的朋友把賣不完的豬肉和豬骨頭,都賤賣或免費給我們餵小狗。

天氣炎熱,許多人去海邊游泳、玩水、賞鳥。海邊有大片紅樹林,海鳥在林梢飛來飛去,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到了中午,人們都睡午覺,安安靜靜,看來好懂得養生啊!他們滿足現狀,並不關心世界和中國發生的事。對他們來說,吃得好、住得好,健康、開心,才是最重要的,政治免談。

民風淳樸

我的家鄉是沿海城市,很多人以捕魚維生,其中的原住民——疍家人,更是世代打魚,常年在海上生活,船就像他們的家。當地小島上,法國傳教士在1853年建了一座很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人們去那裡祈禱,祈望神(上帝)保佑他們在海上打魚的親人平安。疍家人的飲食習慣很獨特,喜歡吃白粥、煎魚;用雪菜、芋梗、紅樹林的果子、欖錢等來煮海螺。因為長年吃魚,居民身體很好,少有肥胖的人,我回家後頓頓吃魚,體重還減輕了一公斤。

由於注重保護漁業資源,每一年有三個月是休漁期,漁民出海不能用網打魚,只能坐小船去近海釣魚,所以這期間市場上還是有不少的魚賣。街邊還可以看到戴小尖帽的小販在賣菜,也能看到女孩子在做傳統的「開臉(用線除臉上的汗毛)」。

我父母家的鄰居是專門做蛋糕賣的,做出的蛋糕又香又軟,很好吃。我說:「我可以跟妳學嗎?」她居然同意讓我觀看。原來她做蛋糕,所用的雞蛋和其它材料,都是新鮮的,作坊又乾凈,難怪生意越來越好。本來做生意都是有獨門秘訣,所謂「商業秘密」,不讓別人看的,她卻對我毫無戒心,令我好感動!覺得家鄉的人特純樸,不市儈。聊天時她還告訴我,她的手藝也是她的一位親戚傳授給她的。

生活反省

在家鄉的這些日子,很少看報紙、看電視,連微信新聞也不愛看,生活好似回歸兒時的簡單寧靜。放慢了生活節奏,身心靈都得到很好的休息。我儘量待在家裡,幫父母煮飯、清潔房子,和家人共敘天倫,其樂融融,感到一家人的心靠得特別近。早晚還可以去海邊看日出日落,感受神創造的奇妙,更是十分快樂。

回到悉尼,開始省視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我們有幸或不幸地活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嘈雜忙亂的世界,每天必要聽、看、關注各類新聞,但往往看完後頭昏腦脹,心情很糟。職場上競爭激烈,怕趕不上步伐,又怕找不到工作,似乎壓力無處不在。甚至家庭生活也如戰場。我知道有一位上海太太移民來到悉尼,為了培養兒子成才,假期竟每天帶兒子參加九種活動!生活的壓力令人們產生焦慮不安,憂鬱症和癌症的病人也多了起來。現代人樣樣都要快,但幸福感卻越來越低。人們變得重利、自私、自閉,人與人之間的愛心日漸淡薄。

要活得蒙福,活得豐盛,首先應該放緩腳步,按著天父的旨意而活。生活次序也要重整,要思考在自己的生活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當我們信靠神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不盲目追求物質世界,而是安靜下來,用心去品味人生,欣賞和珍惜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