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紐風情: 肯特河口之紐卡素

2017年6月
圖、文:鄺銘康

鳥瞰紐卡素海港一景

河岸之行人徑

貨船碼頭一景

紐卡素的海事博物館

順著新州的肯特河(Hunter River),遊覽河岸的城市,最後必定會來到河口,就是紐卡素(Newcastle)。在這城市,遊客可探索澳洲囚徒的歷史、海港發展、重工業發展、軍事、藝術以及教堂等。當然,她也具備有水準的飲食和娛樂業,讓遊客慢慢享受。

早期歷史

紐卡素離悉尼市有162公里之遠,如駕車前往,大約需兩小時。旅客也可選擇乘坐火車,從悉尼中央站或史卓菲站上車,便可直達。乘坐火車,雖比駕車時間長一點,但無需費精神,沿途還可細心欣賞引人入勝的風景。今年3月,筆者便與妻子乘坐火車,漫遊紐卡素一天。

紐卡素市中心位於肯特河之南面,比較繁盛,與河北面寧靜的村落和沙丘很不同。在1797年,一位名叫John Shortland的陸軍中尉,為了追查一些逃脫的囚徒,偶然發現肯特河,他是以當時新州總督之名來命名。他也發現河口一帶,有大量的煤礦。兩年後,當地所開採的煤礦,成為新州第一個出囗產品。

煤礦的開採,自然吸引不少人前往肯特河口,其中包括採煤工人,砍伐木材的工人,和更多逃脫的囚徒。一個市鎮的雛型逐漸形成,人稱之為Coal River。在1804年,新任的總督Philip King看準形勢,認定最佳發展的方向,在於設立囚徒營,這既能刑罰再犯事的囚徒,又能提供人手,開採更多的煤礦。因此,在19世紀初,肯特河口已有穩定的煤礦工業,之後,Coal River易名為Newcastle,似乎是希望媲美英國同名的城市,因為那裡早有煤礦事業。

早期囚徒慣稱紐卡素為「地獄洞 (Hellhole) 」,反映他們的生活異常悽慘,他們不單要開礦,更要拾取蠔殼,將它們焚燒,製成石灰;他們還要建造各類工程,包括今天仍可見到的Bogey Hole。這裡供人在海旁游泳的水池並非天然,而是眾囚徒憑手力開鑿出來的。直到1822年,紐卡素仍然是一個囚徒站,之後,政府容讓自由移民定居,「地獄洞」這名字才漸漸被人忘記。

海港發展

紐卡素有肯特河,加上附近有煤礦的開採,自然有利於船務的發展。不過,紐卡素不利之處,也正是其海港。首先,紐卡素位於河口,所以易被淤泥充塞,北面Stockton半島一帶,就是由河與海所產生的沙丘。其次,海港的入口並不利於船隻出入,更潛伏著航海的危險。在19世紀,不知有多少船隻,在紐卡素海港附近沉沒。

政府要動用相當多之資源,才能使紐卡素海港得以運作。這包括要動用大量囚徒,在Nobby Head加建防波堤。不過,今天紐卡素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港口,在2010至2011的財政年度,其煤炭出口首次突破一億元,而這數字只有增加的趨勢。今天旅客踏足紐卡素,必定會見到絕大部分泊岸的船,都是煤炭運輸船,而且也不會有空閒的貨船碼頭出現。

Lee Wharf翻新

Lee Wharf在19世紀曾是繁忙的港口,大小船隻停泊於木碼頭,運送各式各樣的農產品。當然,世界各地的水手也曾在這裡醉酒鬧事。經過兩個世紀,這一帶早已面目全非,今天已發展為高尚住宅區,名為Honeysuckle。河岸之行人徑,種了非本土的棕櫚樹,給遊人憩息的機會。

不過,政府仍保留了一個19世紀面貌的倉庫,位於海旁,將其改為紐卡素的海事博物館。館中介紹紐卡素海港的發展,包括製船事業、動人的紐卡素沉船故事。紐卡素的面貌確實在不斷改變,而這博物館似乎是要背負沉重的使命,喚醒遊人說:「不要忘記,紐卡素的港口,曾是如此。」

當我和太太進入海事博物館,觀賞各樣展覽時,我全沒有想過,紐卡素留給我回憶的,就是這一句話:「我們曾經是這樣的。」然而,主耶穌賜給你我一個新生命﹐且是一個豐盛的生命。你願意來接受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