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迴響: 恐襲的正反意義

2017年6月
潘振輝

聽聞曼徹斯特自殺式爆炸事件,心裡特別難過,一方面為恐襲死者中包括年幼孩童,本是一個歡愉的演唱會,卻無辜喪命;另方面,這是我度過數年大學階段的城巿,她的受襲,使我有一種不能言喻的傷感。

恐襲已不再是新鮮事,歐美各大城巿屢有發生,甚至遠在南半球的悉尼也不例外:2014年12月在悉尼市區馬丁廣場瑞士蓮咖啡店兩名人質喪生,2015年10月在帕拉瑪打警察局內擔任會計的華人被恐怖分子槍殺,顯示當今世界,處處隱藏恐襲危機。而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危機竟然就在身邊。

今次進行自殺式襲擊的年輕人,竟是本土恐怖分子。雖然其父母是以難民身分被分配到英國,但這位青年卻是生於英國、長於英國、受教於英國,奈何卻未受歐美西方文化薰陶,未有學懂尊重生命,反而被極端思想引誘,踏上毁滅性的不歸路。從國籍來說,頗有英國人「打」英國人的內訌色彩,正如《聖經》描述的末世景況:「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恐襲造成的傷亡,帶給受害者親屬最深的傷痛,但我們也看到,在災難發生後,整個城市表現出同舟共濟的人道精神,人們手持鮮花、蠟燭,聚集廣場,向素未謀面的死難者致哀道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出奇地拉近了。當日那位演唱會女歌手因傷心受驚,在互聯網發出哀悼短訊後,立刻停止英國餘下演唱會活動,即時飛返美國,然而安靜定神後勇敢地再站起來,決定於6月4日連同一批知名歌手返回曼徹斯特,舉行I Love Manchester音樂會,襄助受害家庭,以行動、以愛心抗衡恐怖活動。

恐襲喚起人的危機感,同時也激發出潛藏於內心的憐憫,發揮從神(上帝)而來的愛。我們譴責恐襲的暴力行為,卻不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又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仇恨是容易傳染的流感,唯有愛才是化解恐懼、衝突的良方。此外,突然的災難,也令人明白世事難料,應當深切思想生命的意義。活著一天,就當問自己:「當行何事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