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澳洲流行的騙局

2017年4月
關公關

根據澳洲聯邦政府「詐騙監察」網站顯示:去年接獲的詐騙投訴中,近三分之一是超過55歲的人士。這表示該年齡段,最容易受到騙徒詐騙。

資訊專員彭紀爾表示:身分詐騙大幅增加,去年有12,730宗,損失約50萬澳元,其中駕駛執照和醫療保險卡(Medicare)最易被盜用。

悉尼一家訂製外套的零售商,遇到犯罪集團假扮供貨商,要求支付款項二萬元,存入其英國銀行戶口。零售商老闆將錢匯至中介公司後,收到製衣廠的短訊,稱從未更改戶口資料。老闆才發現被騙,於是立即終止轉賬,才免受損失。騙徒使用公開資訊,入侵個人電話、賬戶,故此在提交個人資訊時,需要更為小心。

安全軟件商諾頓,進行中小企業網絡安全調查,約40萬間網絡曾遭威脅。最常見的詐騙手法是「網絡釣魚」,罪犯透過電郵偽裝認識受害人,索取金錢或知識財產。諾頓調查時亦發現,有些小企業甚至遭勒索軟件攻擊,電腦系統遭黑客控制,直至受害人支付贖金。因此,為避免電腦被入侵,各賬戶應設專屬密碼,且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定期更新電腦保安系統,並教導僱員分析電郵來源是否合法。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委會副主席李卡德稱:越來越多的婚戀詐騙犯,使用社交媒體(主要是臉書)尋找受害者,目前已有一系列針對澳人為目標的詐騙案件。以前詐騙犯讓受害者用電匯轉賬,如今要求使用iTunes禮品卡或電子貨幣比特幣付款。詐騙犯越來越極端狡猾,不停改變作案方法,利用受人信任的政府機構、電信公司等作為幌子犯罪,還擅長仿製商標和網站,掩藏其真正身分。

電話騙案近年也十分常見,最普遍的是中獎騙局。騙徒訛稱事主在某機構自動抽獎中了大獎,但領取獎金前需要先付行政費,事主付款後,卻領不到獎金。另外,假冒稅局或移民局官員致電事主,聲稱欠稅或移民申請有問題,需立即匯款,否則面臨更高刑罰。曾有華人接到陌生來電,要求猜猜是哪位家人,然後冒認身分向事主借錢。到後來,更訛稱其家人被綁架,要求交付贖金。

另外,在唐人街或華人聚居地區出沒的祈福黨,也是專門針對華人,尤其是年紀較長的婦女,找到獵物後便旁敲側擊或調查背景,有機會便趨前搭訕,指她身上有邪氣,需要拿珠寶和金錢祈福。騙徒將錢財放進袋內,為受害人施法祈福。受害人在指定時間開啟後,發覺袋中物已不翼而飛。

縱觀以上騙術,其實都有蹟可尋。網絡詐騙,利用用戶對電腦技術認知不多、警覺不高等弱點。《彼得前書》五章8節提醒:「務要謹守、警醒」,多留意身邊的事,便不易被騙。遇到假冒稅局或移民局職員行騙時,只要自己沒有企圖瞞稅或其他不法行為,便不會受恐嚇。《箴言》十章29節:「耶和華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至於中獎騙局,則是貪婪之過。《聖經》十誡中其中一誡,便是叫人「不可貪婪」。

其實真正的福氣不是來自人,而是來自神(上帝)。《箴言》十章22節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只要全心信靠神,便能領受從神而來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