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遊蹤: 特色小城梅特蘭

2017年4月

圖、文:鄺銘康

梅特蘭發展史

在1810年代,領導新南威爾斯的,是滿有才幹的麥格理總督。1818年,他帶領探險隊探索肯特河的內陸,發現當地適宜耕種,於是將這地區命名為Wallis Plains(當時管理紐卡素囚徒的指揮官的名字);他批准一個自由移民,連同十個有良好表現的紐卡素囚徒,去開拓那地方。1821年,麥格理再次到當地巡視,決定讓更多人移居到那裡,逐漸形成梅特蘭市鎮。

因著肯特河(Hunter River),梅特蘭一帶土地肥沃,但英國人從不願意在河邊發展市鎮,往往在離河較遠較高處興建物業。政府所規劃的市鎮,成為現今的東梅特蘭(East Maitland),那裡仍存有甚值得參觀的古老監獄。不過,大部分居民沒有跟隨政府之意,選擇在河邊興建商鋪和物業,於是西梅特蘭市(West Maitland)便成立了,正是今天地圖上的梅特蘭。

1830年代,水上運輸比陸上運輸更為發達、方便,於是獵人谷(Hunter Valley)一切豐富田產,皆運送到梅特蘭,再經船運轉送到悉尼市。梅特蘭遂成為獵人谷一帶的樞紐,房屋和商舖、旅店和酒館、教堂和學校,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當時,在整個新南威爾斯州,梅特蘭的人口數量,僅次於悉尼,可知其曾經光輝一時。

幾度河水泛濫

肯特河兩岸的土壤,為梅特蘭居民帶來農產豐收,又興旺了水上運輸。不過,在過往的歲月,梅特蘭曾發生過多次嚴重的河水泛濫。一位悉尼的新聞記者,曾前往梅特蘭,採訪1870年河水泛濫的情形,他如此形容:「我經過只見到房頂的屋宇,至於一綑一綑的稻草、死的家禽、死豬、各樣家具和廢物,隨水急速漂浮。」梅特蘭其後每一次的河水泛濫,都出現同樣的情況。

肯特河與Belmore Bridge一景

在梅特蘭市側,有一條取替了舊橋的新橋,名為Belmore Bridge,建於1964年。這座橋除了可連接河兩岸交通,還可在河水泛濫期間,量度水位的高度。在1893年,居民曾目睹水位升至11.16米。在1913和1949年,水位上升到相近位置。1952年河水泛濫,達11.32米。不過在1955年的2月25日,這個記錄已被打破,河水上升至12.1米,梅特蘭再遭嚴重損失,更有11人遇難。

最近的河水泛濫,發生於2007年。人們預測水位會升到11.4米,僅次於1955年的記錄,所以有關當局發出警告,呼籲4,000居民疏散。最終,水位高漲至10.7米,雖未破記錄,但也是3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泛濫。

漫步梅特蘭市

梅特蘭市中心一景

河水泛濫雖然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不過也帶來一利,就是沒有人願意用巨資,在這地土上興建新建築物。因此,在梅特蘭市中心,19世紀的建築物全部得以保存。遊人行在當中,恍如回到19世紀的中葉和末葉,維多利亞式旅店和購物中心的面貌、最初的銀行和郵局,一一呈現在眼前。Cathedral Street也頗具特色,短短的距離,屹立了幾座教堂,其中最古舊的是聖約翰大教堂,於1846年建成,見證了每一次的河水泛濫。

聖約翰大教堂

與上游的Muswellbrook和Singleton市鎮不同之處,梅特蘭提供了一個觀景點,讓人可觀賞肯特河的流態。觀景點旁有咖啡店,讓遊客一面品嚐咖啡的香味,一面欣賞風景,十分愜意。市政府也放置了告示板,圖文並茂,解釋過往泛濫的情況。

告示板圖片顯示2007年泛濫的情形

叫人難忘的,是一張2007年河水泛濫的圖片。我到訪梅特蘭的那天,水位極低,很難想像河水能上升十米之高,將面前的河變為湖,水流之處淹沒一切。這也令我想到《聖經》中的挪亞故事,洪水未來之先,無人會相信水位可淹過山峰,但洪水來到,卻無處可避了。願耶穌的一句話,成為我們的提醒:「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馬太福音》廿四章37-3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