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永遠的慈悲•以詩敘事

2017年3月
畢珠

「詩」是文學創作中,最優美的體裁,不但聲韻悠揚、詞藻華麗,更因押韻和節奏感,頌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易記易背。因此,人們稱「詩」為音樂性的語言。從古至今,各民族的騷人墨客,都以詩言志、以詩寄情、以詩述史、以詩敘事,為人類留下豐富的文學寶藏。

近代英國詩人約翰‧曼殊裴爾(John Masefield, 1878-1967),更以詩歌的體裁撰寫小說,那就是《永遠的慈悲(The Everlasting Mercy)》。曼殊裴爾是英國極負盛名的詩人、小說家及戲劇家,從1930年起,他接續羅拔‧畢格斯(Robert Bridges)成為英國的桂冠詩人,並雄霸寶座30多年,直至離世。他的詩《海熱(Sea Fever)》、《貨物(Cargoes)》等,都廣泛流傳;1911年發表的《永遠的慈悲》,更是他的成名之作。

《永遠的慈悲》是首長達一萬多字的詩,其中述說了主人翁掃羅‧肯尼(Saul Kane),從一個坐牢19次的流氓,悔改歸向耶穌基督的故事。詩中所說的雖為市井俗事,卻不失文字之美,且有豐富的想像力。他所形容的黃昏,是「蒼白的月亮升起來了,西方的太陽紅得怕人」;他的酒「趕出了智慧,瘋狂便進來。」

肯尼還沒有信耶穌時,他「忽然有一個狂想,覺得我想敲擊這個世界,覺得我能在空中飛翔,像流星拖著一條火的尾巴,來到這世界上……對世人大聲呼喊,說他們罪惡滿盈、抹煞真理,連跳蚤也不如!」當他重生得救之後,他「走出了雄獅酒吧,走進了黝黑的夜空,但心裡的光,點亮了這黑暗的世界……」

英文不像中國的方塊字,可以四六駢文、七言五律地對稱工整,但卻有更自由的發展空間,如肯尼與另一位流氓比利爭地盤時,曼殊裴爾便用斜排短句,表達激烈的唇槍舌戰;故事也由此進入高潮。

從小悖逆,傷透父母的心;10多歲便開始胡作非為、花天酒地的肯尼,當與比利決鬥而僥倖獲勝時,教堂的鐘聲,把他沉醉的靈魂喚醒,他問自己:「飲酒、決鬥,這就是人生了嗎?那麼,為什麼要有生命?當健康和力量消失,衰殘的晚年來到,當世上的年日到了盡頭,我的結局是什麼?」

這個突然的醒悟,讓他領悟老牧師和邦尼小姐的話,內心終於感到「不再有掙扎,莫大的平安來到;我心裡的門閂已破了,我知道我的罪已蒙赦免!」當一個人想到人生的問題時,就應當想到主耶穌,因為祂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當然,以詩歌說故事,不是曼殊裴爾首創,中國在千百年前,就有《孔雀東南飛》、《木蘭詞》等詩體小說。《永遠的慈悲》能成為不朽之作,是因為它指出了一條活路,讓人可以走向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