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快樂王子》台前幕後

百貨公司

2016年9月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筆下的音樂劇《快樂王子》,其實是在寒冬裡流著熱淚的王子;然而神(上帝)的「王子公主」,卻是真正尊貴榮耀的,即使哀傷也掩蓋不了生命的尊嚴和對人的寬容。

劇情介紹

劇中王子所見的,是人間種種疾苦:戰火蔓延、苦難頻繁。柬埔寨那位想靠賣畫賺取學費的年輕人;那個差點跌入仇恨循環的烏干達街童;還有那在印度死亡者之家掙扎的露宿者,教人不寒而慄。

故事中三位在富裕地區成長的主人翁,他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的人口,佔了地球上另外99%人口的資源。他們發現,原來他人的不幸是自己造成,這讓他們認識到:神所創造的人,無論出生於第一或第三世界國家,都同樣有著祂的尊榮,應當接受祂的祝福。

兩個主角都死於寒冬之中,對維多利亞時代歐洲貧富懸殊所能夠貢獻的,就是把他們自己有限的生命燃燒耗盡。然而在故事結局,作者留下了希望的伏線:上帝比人更看清人間疾苦,當人以為王子與燕子的屍首就此被埋葬時,上帝卻因他們所作的一切,稱他們的心為世界上最美麗、寶貴的東西,自此王子與燕子重生,並在天堂裡不斷讚美上帝。

創作意念

《快樂王子》音樂劇的創作總監李俊賢說:「王子願意將眼睛的寶石鑿下,賙濟窮人,他的愛裡面包含了犧牲,雖然人並不欣賞他所做的事,還譏笑他在失去了寶石後,只餘下殘缺醜陋的軀體。而我們的上帝,祂願意犧牲自己的兒子,降卑來到人間,為人的罪付上自己生命的代價。」在神的計劃裡面,每個人都本應是公主王子,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清晰地聽到呼喚。戲中的三位主角,有的跟貧窮擦肩而過,衝動過後,關心只流於霎那,無法持守成行動;有的曾經樂於付出過,但無奈終日為生活奔波,遺忘了施比受更為有福;還有的,他們賣力地關心別人,卻像滑輪中不斷打轉的老鼠,原地踏步,看不見苦難有完結的一天,也開始懷疑神是否行使了祂的公義。三種似乎遺忘了自身有著神所賜予尊貴身分的人,在褪色的生活中尋不著希望的光環。

真實事件

戲中的人物原型烏干達兒童Richmond,憶述六歲那年,目擊父親在貧民窟被殺的情景。

有份參與這次活動的范嘉蔚說:「部分的劇本是依照真人真事改編的,現實裡的Richmond Wandera,曾在絕望之中想過向殺父仇人報復,他每天帶著苦澀與憤怒生活。一切的轉折,是一位年僅15歲的少女Heather的付出,她願意用微少的零錢去助養Richmond,並持續寫信給他安慰,讓Richmond看見耶穌同樣地愛他。」Richmond漸漸認識到,耶穌不會喜歡他帶著憤怒過活,因而放下自己的情緒,打消了報復的念頭。從那一刻開始,他得到真正的心靈安慰。16歲那年他信了耶穌,也領悟到自己的身分原來非常寶貴,並在早前於美國完成了教會牧養學碩士學位,如今在烏干達將所學到的與其他牧者分享。

Heather所付出的不單是金錢,也是心靈上的餵養。Richmond坦言,別人往往覺得貧窮就等於飢餓。不錯,他每天上學只能喝一杯茶加上一點糖充飢,然後一整日上課,再沒有其他食物,然而,當別人認為他缺乏的是物質時,他卻認為自己更需要耶穌。給他食物不如帶他認識耶穌受用。最教人痛苦的,不是缺乏飲水所帶來的飢渴,而是當人喪失了愛,所帶來的無止境的迷失。

施與受的祝福

說到底,無論是受助者或是施助者,都有可能是神眼裡的王子與公主,尤其是在患難的日子中經歷過耶穌的安慰,切身體會耶和華的慈愛比生命更好,就更明白人的苦痛在上帝手裡是祝福的開始。

本音樂劇由「愛世界的角落」與「Compassion Australia」聯合製作,這兩個機構同樣是傳耶穌的名。「Compassion Australia」榮休總幹事WessStafford,曾資助Richmond Wandera出國修讀教會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