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美腳蹤: 一粒種籽開枝散葉

2016年3月
文/黃建輝

鍾有德先生

鍾有德先生

鍾有德(Fred)先生,於1882年5月9日出生,又名鍾茂豐、鍾修日。茂豐一名實其父親之本名,因其父親早於1857年前往澳洲新金山謀生,入境時移民官將鍾茂豐拼音為Chung Mow-Fung,照西方姓名排序所見,Chung為名,Mow-Fung為姓,因此,鍾家的子女兒孫均以Mow-Fung為姓。

◎傑出信徒

鍾有德自小在澳洲接受聖公會教育。因少年喪父,得鄺日修牧師照顧,入拔萃書院繼續學業。據《聖士提反堂史》記載,有德年屆22歲青年,兼任詩班長和琴師,可見教會對其重視。有德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曾擔任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又於1910年擔任音樂部長。除在教會和社會有好名聲外,個人經濟雄厚亦慷慨解囊。

鄺牧師1902年向政府申辦「安立甘教會貧窮院」,1918年以後由香港基督教聯會接辦,由於鍾氏與鄺日修牧師關係密切,鍾有德即被選任為司庫及第一任院長,益顯其矜憫為懷,宅心仁厚,為聯會眾教會所支持和讚賞。

鍾嘉樂牧師

鍾嘉樂牧師

筆者訪問

筆者訪問

◎多有捐助

1898年,新九龍成為英租界,鍾氏先到九龍城,在界限街以北直到侯王廟,購買土地興建樓房,命名為嘉林邊道(GrampianRoad),以懷念兒時在澳洲居住過的地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伯特利孤兒院及聖經學院遷港,嘉林邊道校址屬鍾氏之物業;播道會廣州聖經學院遷港,在侯王道的校舍,即今日播道會恩泉堂堂址,同屬鍾氏慷慨廉讓,以利聖工發展。而中華便以利會在旺角興建的教堂,鍾氏多有捐助。

鍾氏在戰前在上水古洞村興建「白屋」別墅,日本侵港之時,香港心光盲人院被日軍佔用,鍾氏無條件讓心光盲人院全體員生遷住「白屋」,前後六年半,可見鍾氏救急扶危仁惠之心,對教會和機構的慷慨,受惠無數。戰後「白屋」為英軍徵用,歸還時贈「可愛忠實之家(The Home of Loving Faith fulness)」。

此外,有德是香港共濟會第一位華人會長,亦為東華醫院及保良局的總理,為社會多作公益事業;1925年也曾為香港後備警察隊華人指揮官。

鍾有德除了參與公益事業外,常在家中舉行查經班,由鄺日修牧師及李求恩牧師主領。鍾氏樂於聽道行道,他的家也常接待國內著名佈道家如宋尚節博士、王明道先生、黃原素牧師及計志文牧師等。他雖為聖公會會友,但凡教會聖工則不分宗派都熱心參與。終其一生事業品格,實為教會傑出信徒,堪作良範。鍾氏於1950年10月5日逝世,其產業全遺作教會傳道及慈惠事業。

◎福音傳開

然而,福音藉著一人、一家、一族,像漣漪般傳開,影響深遠,見證上帝的奇妙作為。鍾有德的長孫鍾嘉樂牧師乃香港聖公會牧師,曾擔任聖馬利亞堂堂主任多年,也曾出任多屆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

鍾有德的女兒鍾婉如姑娘(Anna V.Mow Fung),曾是基督教拿打素醫院護士教師,常帶領護士學生認識真理,結出許多屬靈果子。其中一位是陳永嫻女士,後來成為拿打素醫院和基督教聯合醫院的總護士長。

陳永嫻又帶領她的弟妹及家人信耶穌。她自己和兩位妹妹,後來分別與三位神所重用的僕人結合(黃暢豪牧師、麥希真牧師和李非吾牧師)。陳家親屬中有十位神學畢業,全職事奉。其後裔包括香港中神院長李思敬牧師博士,加拿大多倫多華基城北堂的陳琛儀牧師等。

黃暢豪牧師、麥希真牧師和李非吾牧師和各位師母(見圖),對筆者靈命成長大有幫助。黃牧師是我剛信主時的導師,也是讀經會的首任總幹事;麥牧師是我唸大專浸會學院時的校牧,麥牧師夫婦多年在新馬開荒植堂,擔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及世界華福會總幹事,麥師母也曾是筆者教書時的同事;李牧師師母更是我中學時的老師,後來我更在李牧師牧養的香港宣道會希伯崙堂聚會和事奉;李牧師剛於去年七月離世。

4
資料參考:《香港教會人物傳──鍾有德》李志剛撰著、李金漢主編;《漣漪──主恩80年》,黃陳永嫻師母著。

2016年3月內容

專題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佳美腳蹤生命的旋律藍山集健康寶庫美味人生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世界遊蹤教會消息繽紛世界鹽光之窗社區迴響智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