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人與自然的鬥爭 讀雨果《海上勞工》

2016年6月
文/畢珠

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青春年少時期,讀了雨果的《海上勞工》。書中男主角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激蕩著我年輕的靈魂,繚繞腦海,幾十年不忘。

◎悵然之情不減當年

19世紀初,吉利亞特生活在英國的格爾倫斯島上一個偏遠的神秘住宅。他很早成為孤兒,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他少年時,在一個聖誕節看見一位清純美麗的少女德玉西特,從此對她一往情深。後來他將德玉西特割愛給一位牧師,在岩石上望著蒼茫的大海,載著她和丈夫遠去時,任憑海潮漫過他的身體。

30年後的今天我重讀這本小說,心情激動悵然,不減當年。不過,今日的感觸更深了。其中對於偽君子克呂班的描寫,更是印象深刻。如果說大自然有其深淵黑暗的力量,克氏內心的黑暗可與之映照。他一生都在爭取人的讚賞和名譽,懊惱自己不能生於富貴家庭;他憎恨道德,但表面卻是十足的道德君子;他對人充滿了仇恨,誰對他好,他就更加恨誰!雨果對他這類人的評價是:「偽善者另一個意義是受苦人」、「要在口蜜腹劍的矛盾裏保持永久的平衡,是多麼辛苦。」

◎對自然桎梏的反抗

書中第二部,用來寫吉利亞特與海洋、風暴、黑夜、時間的搏鬥。當蒸汽船在離海岸9公里的怪石雙礁中擱淺時,女主角的叔父李特爾芮希望有英雄來營救。這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德玉西特便表明,願意嫁給願意拯救船隻的人,結果沒有人敢於承擔,只有內心深愛著德玉西特的吉利亞特願意冒險。

雨果在書中重墨渲染的就是這部分。正如他所說的:「宗教、社會、自然,是人類三大鬥爭的對象;這三者同時也是人類的三種需要。」他在《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中講到了前兩種,這本書則講第三種──人對自然的反抗。

◎過高估計人的精神

我們承認大自然的狂暴,但對於其狂暴的原因卻應該去認識。聖經說,神所創造的世界原是好的,但當人犯罪墮落後,大地受到咒詛,「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不僅如此,大地會肆虐人類,「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所以,一方面人不應將大自然美化,把它比擬成母親,對她作深情的歌唱,好像郭沫若抒發「地球,我的母親」一樣。另一方面,卻應當知道人對大自然的暴虐,要負上慘重的代價。

雨果也看到自然的兩面,「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但他的焦點集中在吉利亞特以意志力對抗大自然的狂暴上。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已忘記了自身的責任;不是佔有、索取、摧殘,而是管理呵護,這才是上帝對人的旨意。可惜人陶醉在「與地奮鬥,其樂無窮」之中,忘記了自己的使命,背離了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雨果在描寫大海、風暴、狂濤、礁石上,是無與倫比的寫手,值得我們去欣賞。

2016年6月內容

專題社區迴響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生命的旋律藍山集健康寶庫世界遊蹤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鹽光之窗教會消息